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微生物发酵过程研究 | 第14-21页 |
·菌种的系统生物学改造与优化技术 | 第14-17页 |
·发酵过程工艺优化控制技术 | 第17-19页 |
·工业发酵过程放大技术 | 第19-20页 |
·代谢流分析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微生物微观代谢途径通量研 | 第21-25页 |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21-22页 |
·基于碳标记实验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22-24页 |
·标记实验装置的研究 | 第24-25页 |
·代谢物标记信息的测定 | 第25页 |
·维生素B_(12)发酵生产研究 | 第25-31页 |
·维生素B_(12)的理化性质 | 第25-26页 |
·维生素B_(12)的结构 | 第26页 |
·维生素B_(12)的功能与应用 | 第26页 |
·维生素B_(12)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6-29页 |
·维生素B_(12)的生产和发酵代谢调控过程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13)C-MFA分析方法及P.denitrificans代谢途径建立 | 第33-57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 第34-36页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34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的代谢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36-47页 |
·脱氮假单胞菌代谢和生成维生素B_(12)代谢网络的构建 | 第36-38页 |
·同位素标记实验获取途径节点通量比率 | 第38-41页 |
·氨基酸及其前体中间代谢物同位素标记信息的获得 | 第41-44页 |
·中间代谢物的标记丰度信息MDV_M的计算 | 第44-46页 |
·同位素标记代谢流比率的计算 | 第46-47页 |
·微型全息式生物传感反应器系统 | 第47-51页 |
·微型全息式反应器系统 | 第47-49页 |
·生产罐和传感反应罐的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P.denitrificans代谢途径网络的建立 | 第51-56页 |
·脱氮假单胞菌生理参数曲线 | 第51-53页 |
·代谢网络途径的分析 | 第53-54页 |
·代谢网络通量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第3章 甜菜碱的代谢与控制工艺优化 | 第57-70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8页 |
·甜菜碱的测定方法 | 第58页 |
·标记实验设计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9页 |
·发酵过程中甜菜碱的消耗 | 第58-59页 |
·甜菜碱在菌体生长期的利用情况分析 | 第59-62页 |
·甜菜碱对中心代谢网络途径的影响 | 第62-66页 |
·甜菜碱补加时机对摇瓶发酵的影响 | 第66-67页 |
·50L发酵罐中甜菜碱添加策略调整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基于宏观和微观代谢参数分析的供氧控制工艺优化 | 第70-96页 |
·引言 | 第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95页 |
·现行生产过程参数分析 | 第72-76页 |
·50L发酵罐中不同供氧水平对发酵代谢的影响 | 第76-82页 |
·不同供养条件下的代谢流分析 | 第82-90页 |
·优化的供氧策略对发酵的影响 | 第90-92页 |
·以OUR为参数的VB_(12)放大工艺研究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非稳态~(13)C-MFA及CO_2对VB_(12)合成影响的研究 | 第96-122页 |
·引言 | 第96页 |
·实验方法 | 第96-99页 |
·跟踪培养的方法 | 第96-97页 |
·跟踪标记实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97页 |
·CO_2对发酵影响考察实验设计 | 第97页 |
·溶解CO_2计算 | 第97-99页 |
·丙酮酸梭化酶(PC)活性的测定: | 第99页 |
·P.denitrificans生产过程非稳态代谢通量分析 | 第99-109页 |
·50L发酵罐中的过程变化 | 第99-100页 |
·对数生长期的同位素标记代谢考察 | 第100-102页 |
·进入产物快速合成期的胞内代谢考察 | 第102-109页 |
·二氧化碳对维生素B_(12)发酵过程的影响及控制 | 第109-121页 |
·发酵过程中的CO_2控制 | 第110-111页 |
·不同CO_2浓度下的发酵过程参数变化 | 第111-113页 |
·不同CO_2浓度对胞内前体物质和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CO_2浓度对代谢途径通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CO_2浓度对代谢途径通量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CO_2浓度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50L发酵过程中增加CO_2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3页 |
·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附录A | 第137-139页 |
附录B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