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间节点的网络拥塞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AQM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QS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中间节点网络拥塞控制概述 | 第19-27页 |
·拥塞产生的原因及拥塞避免 | 第19-22页 |
·端节点拥塞控制机制 | 第19-20页 |
·网络负载与吞吐量的关系 | 第20-22页 |
·拥塞控制的本质 | 第22页 |
·AQM 与QS | 第22-26页 |
·AQM 与QS 的关系 | 第22-23页 |
·AQM 算法分类及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QS 算法分类及评价指标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AI-AQM 算法 | 第27-43页 |
·AI-AQM 基本思想 | 第27-29页 |
·拥塞预测 | 第29-33页 |
·拥塞度量标准 | 第30-31页 |
·α、γ的取值 | 第31-32页 |
·聚集流到达速率的估计方法 | 第32页 |
·目标队列长度的取值 | 第32-33页 |
·恶意竞争流的鉴别 | 第33-37页 |
·鉴别标准 | 第33-34页 |
·数据流状态信息的存储结构 | 第34-35页 |
·α和β的取值 | 第35-36页 |
·包到达时间间隔的更新 | 第36-37页 |
·拥塞避免 | 第37-38页 |
·AI-AQM 算法描述 | 第38-41页 |
·拥塞预测阶段 | 第38-40页 |
·拥塞避免阶段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AI-RR 队列调度算法 | 第43-57页 |
·AI-RR 算法的提出依据 | 第43-46页 |
·最大-最小公平性 | 第43-44页 |
·GPS | 第44-46页 |
·AI-RR 基本思想 | 第46-47页 |
·数据流的分组 | 第47-50页 |
·分组依据 | 第48-49页 |
·分组方法 | 第49-50页 |
·组权重值 | 第50-51页 |
·组权值的计算 | 第50页 |
·组权值的矫正 | 第50-51页 |
·轮循方法 | 第51-53页 |
·组间轮循 | 第51-52页 |
·组内轮循 | 第52页 |
·轮循输出的平滑性 | 第52-53页 |
·AI-RR 算法描述 | 第53-56页 |
·AI-RR 分组 | 第53-54页 |
·AI-RR 组权值分配 | 第54-56页 |
·AI-RR 轮循调度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57-69页 |
·仿真平台 | 第57-59页 |
·平台介绍 | 第57-58页 |
·NS2 工作流程 | 第58-59页 |
·实验环境的搭建 | 第59-62页 |
·算法实现 | 第59-61页 |
·环境配置 | 第61-62页 |
·性能评价指标 | 第62-63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丢包率仿真 | 第63-64页 |
·链路利用率仿真 | 第64-65页 |
·公平性仿真 | 第65-66页 |
·稳定性仿真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