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导论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二、问题的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成为关键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一、有利于深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 | 第21页 |
二、有利于为我国发展绩效审计实践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借鉴性的指导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限制 | 第24-25页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政府绩效审计比较之文献综述 | 第27-33页 |
第一节 国际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 | 第27-30页 |
第二节 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33-47页 |
第一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末)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阶段(20世界70年代—现在)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世界主要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37-47页 |
一、美国政府绩效审计 | 第37-39页 |
二、其他主要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 | 第39-47页 |
第三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47-57页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7-50页 |
一、代议民主制下二维式委托-代理关系形成 | 第48-49页 |
二、政府审计成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路径选择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 | 第50-53页 |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53-57页 |
一、政府绩效管理思想成为"政府再造"的基本方法论 | 第53-54页 |
二、以政府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正式形成 | 第54-57页 |
第四章 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多维比较 | 第57-102页 |
第一节 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比较 | 第57-75页 |
一、产生背景比较 | 第57-66页 |
二、理论框架比较 | 第66-75页 |
第二节 中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比较—基于案例的视角 | 第75-94页 |
一、美国南卡罗里纳州医药项目经营状况的审计 | 第76-78页 |
二、深圳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 | 第78-81页 |
三、美国灾后重建资金审计 | 第81-83页 |
四、三峡库区移民资金审计 | 第83-87页 |
五、案例比较 | 第87-94页 |
第三节 中美政府绩效审计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94-102页 |
一、政治制度 | 第94-96页 |
二、审计体制 | 第96-97页 |
三、经济发展 | 第97页 |
四、政府支出规模 | 第97-98页 |
五、法制环境 | 第98-99页 |
六、技术基础 | 第99-100页 |
七、文化教育水平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的实证检验 | 第102-111页 |
第一节 思路与假设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样本说明 | 第103页 |
第三节 回归模型 | 第103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过程 | 第103-111页 |
一、描述性统计 | 第103-105页 |
二、审计体制的影响分析 | 第105页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四、回归结果 | 第106-110页 |
五、实证分析的结果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政府绩效审计之政策建议 | 第111-131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111-117页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第111-113页 |
二、经济环境的制约 | 第113-115页 |
三、社会民主法治意识淡薄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关于发展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思考 | 第117-131页 |
一、培育、强化公民意识和政府责任意识 | 第117-120页 |
二、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法制建设 | 第120-122页 |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22-124页 |
四、转换审计理念 | 第124-125页 |
五、完善审计体制 | 第125-131页 |
结束语 | 第131-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