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地面沉降论文

基于相干目标DInSAR方法的南方公路沉降监测应用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第10-14页
     ·珠江三角洲的公路沉降问题第10-12页
     ·常规手段监测公路沉降的局限性第12-13页
     ·传统干涉雷达技术用于沉降监测的优势与局限性第13-14页
     ·相干目标D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监测应用的优势第14页
   ·相干目标DINSAR技术发展现状第14-17页
     ·永久散射体(PS)方法第15-16页
     ·最小二乘(LS)方法第16页
     ·小基线集(SBAS)方法第16-17页
     ·相干目标(CT-DInSAR)方法第17页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7-18页
第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用于南方公路沉降监测的理论基础第18-44页
   ·SAR图像的相位信息第18-19页
     ·目标空间位置产生的相位差第18页
     ·目标表面几何结构产生的相位差第18页
     ·目标成分产生的相位差第18-19页
     ·大气产生的相位差第19页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基本原理第19-29页
     ·InSAR基本原理第19-21页
     ·InSAR处理关键步骤第21-29页
   ·相干目标DINSAR原理与方法第29-42页
     ·传统差分干涉雷达测量第29-32页
     ·DInSAR去相干因素第32-33页
     ·相干差分干涉雷达测量第33-42页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公路沉降干涉测量影响因子分析第44-56页
   ·大气对雷达波的影响第44-50页
     ·电离层的影响第44-46页
     ·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影响第46-49页
       ·对流层与平流层对雷达微波信号传播影响的分析第46-48页
       ·对流层效应导致的路径偏差第48-49页
       ·南方湿润地区对流层路径偏差的湿分量第49页
     ·大气影响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对干涉雷达测量的影响第49-50页
   ·土壤含水量第50-52页
     ·含水量与土壤介电常数的关系第50页
     ·含水量与微波相位的关系第50-51页
     ·土壤含水量对微波辐射传输的影响第51页
     ·土壤含水量对干涉雷达测量的影响第51-52页
   ·植被影响第52-53页
   ·南方干涉测量的可行性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相干目标DINSAR方法关键技术研究第56-89页
   ·面向公路沉降的相干目标DINSAR方法第56-57页
   ·基于窗口曲面函数匹配的图像配准方法第57-70页
     ·最小二乘法求解窗口曲面函数第58-60页
     ·匹配窗口及搜索窗口的确定第60页
     ·基于窗口曲面函数匹配的精配准第60-61页
     ·实验与分析第61-70页
   ·高相干点选择第70-78页
     ·高相干点选择方法第70-72页
     ·实验与分析第72-78页
   ·大气相位分析第78-87页
     ·大气影响的消除第78-80页
     ·大气相位初始估计第80-85页
     ·Delaunay三角网建立第85-87页
   ·线性形变速率反演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公路沉降的相干目标DINSAR探测第89-116页
   ·实验区第89-90页
   ·实验数据第90-95页
     ·SAR数据类型的选择第90页
     ·Envisat ASAR数据第90-91页
     ·实验区ASAR数据选择第91-94页
     ·干涉图像组合第94-95页
   ·基本参数估算第95-100页
     ·基线距第95-97页
     ·斜距第97-99页
     ·卫星入射角第99-100页
   ·基于相干目标点的区域沉降计算第100-103页
     ·线性形变模型反演第100页
     ·垂直型变量计算第100-101页
     ·线性形变获取第101-102页
     ·累计型变量获取第102-103页
   ·实验结果与精度检验第103-111页
     ·实测结果第103-107页
     ·实验精度验证第107-111页
   ·公路沉降分布特征与产生原因分析第111-115页
     ·公路沉降的分布特征第111-112页
     ·公路沉降原因分析第112-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18页
   ·总结第116-11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16页
     ·创新点第116-117页
   ·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8页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28-129页
致谢词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簇的战术互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粒子滤波算法研究及其在GPS/DR组合导航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