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传统价值遭遇现代思潮:中国电影批评公共空间的开创 | 第16-39页 |
一、从“观感游记”、“倡导呐喊”到《影戏话》 | 第18-24页 |
二、“理性论影”与《影戏杂志》 | 第24-31页 |
三、“真光电影剧场评论特刊”与“道德向度” | 第31-39页 |
第二章 从伦理批评、历史批评和地域批评看传统文脉的现代回响 | 第39-61页 |
一、《说伦理影片》与后五四时期的“伦理批评” | 第41-46页 |
二、“历史影片之讨论”与迟到的历史片高峰 | 第46-53页 |
三、“地域批评”与多元的早期中国电影史述传统 | 第53-61页 |
第三章 市井批评:现代中国市民文化生活的日常指南与传统想象 | 第61-78页 |
一、《银幕上的真眼泪》与银幕外的日常观念 | 第62-67页 |
二、岂止“开心”: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日常生活指南 | 第67-72页 |
三、“银灯琐誌”:现代日常文化生活的传统想象 | 第72-78页 |
第四章 批评的转向:现代电影理念的进入与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 | 第78-106页 |
一、审美观念的转向:刘呐鸥的“开端”和穆时英的“继续” | 第79-88页 |
二、批评实践的转变:《晨报·每日电影》的风向标 | 第88-94页 |
三、从反思批评秩序到现代中国电影艺术批评之建立 | 第94-106页 |
第五章 传统文脉交融现代理念:中国电影批评的抒情传统与启蒙心态 | 第106-125页 |
一、民间情怀、自省意识与“市井启蒙” | 第106-112页 |
二、文化胸怀、探索精神与“审美启蒙” | 第112-117页 |
三、知性品格、诗意理趣与“印象散文” | 第117-125页 |
结语 | 第125-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42-143页 |
后记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