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1913-1931)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绪论第11-42页
 一、从“花木兰”现象谈起第11-15页
 二、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跨文化改编的繁荣景象第15-25页
 三、从跨文化改编视角重新认识中国早期电影第25-31页
 四、改编与文化:一个被忽视的理论领域第31-35页
 五、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和框架等第35-42页
上篇:银幕“译”史:外国文学在中国早期 银幕上(1913-1931)第42-157页
 第一章 中国电影跨文化改编的滥觞——《茶花女》与外国侦探小说第45-65页
  第一节 《茶花女》在中国早期电影银幕上第46-57页
  第二节 外国侦探小说与中国早期电影第57-65页
 第二章 包天笑和明星影片公司的改编第65-107页
  第一节 包天笑改编《空谷兰》第67-75页
  第二节 从《复活》到《良心复活》第75-96页
  第三节 明星公司的“苦儿救母记”——《小朋友》第96-107页
 第三章 进步的现代性:侯曜与“易卜生主义”第107-145页
  第一节 中国早期银幕上的“娜拉”与“人民公敌”——《弃妇》第109-121页
  第二节 聚焦妇女道德问题的《一串珍珠》第121-134页
  第三节 《伪君子》对现代民主政治的想象第134-145页
 第四章 莎剧在中国早期银幕上及其它改编作品第145-157页
下篇:关于中国早期电影改编外国文学作品现象的理论思考第157-267页
 第五章 早期改编的选择、方法与观念第158-188页
  第一节 早期改编的选择:欧美文学中的通俗小说第159-163页
  第二节 早期改编的观念:从“银幕翻译”到“文化利用”第163-170页
  第三节 早期改编的方法:从“豪杰译”到“豪杰编”第170-177页
  第四节 案例分析:《女律师》中 “立券”一场的“意义流转”第177-188页
 第六章 作为一种文化翻译的跨文化改编第188-229页
  第一节 从“多元系统论”看中国电影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关系第189-200页
  第二节 制约早期跨文化改编的若干因素第200-229页
 第七章 从跨文化改编视角重新认识中国早期电影的价值意义第229-267页
  第一节 早期电影在传统电影史中的评价第231-235页
  第二节 理解“现代性”:时间、空间与观看机制第235-243页
  第三节 “现代性”在早期改编作品中的多义呈现第243-267页
结语第267-273页
附录 1932 年之后的中国电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编第273-28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89-295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295-297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297-299页
致谢第299页

论文共2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迷失在权力的漩涡--民国电影检查研究
下一篇:论1910至1930年代“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