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2) 文献梳理 | 第10-15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4) 框架安排 | 第15-17页 |
| 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4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7页 |
|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7-18页 |
| ·行政效能理论 | 第18页 |
| ·本研究的关键概念 | 第18-24页 |
| ·城市 | 第18-20页 |
| ·突发公共事件 | 第20-21页 |
| ·应急管理 | 第21-24页 |
| 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 ·普遍缺乏对市民危机意识的引导建立 | 第24页 |
| ·缺乏完善的法规 | 第24-25页 |
| ·预警机制不健全 | 第25页 |
| ·缺乏科学管理理念和有效协调机制 | 第25-26页 |
| ·应对网络不完善 | 第26-27页 |
| ·缺乏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视 | 第27-28页 |
| 3 国外城市应急管理的经验与我国部分城市的创新实践 | 第28-33页 |
| ·国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经验 | 第28-30页 |
| ·完备的民众意识培育计划 | 第28页 |
| ·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规 | 第28-29页 |
| ·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 | 第29页 |
| ·严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网络 | 第29页 |
| ·高效专业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队伍 | 第29-30页 |
| ·我国部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 | 第30-32页 |
| ·北京模式 | 第30页 |
| ·上海模式 | 第30-31页 |
| ·广东模式 | 第31页 |
| ·南宁及深圳模式 | 第31页 |
| ·扬州模式 | 第31-32页 |
| ·比较、分析与借鉴 | 第32-33页 |
| 4 进一步提高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33-48页 |
| ·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 | 第33-35页 |
| ·进行警示宣传,增强危机意识 | 第33页 |
| ·帮助民众树立自信乐观的态度 | 第33-34页 |
| ·把危机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 第34页 |
| ·定期进行实战模拟和演练 | 第34-35页 |
| ·建设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 | 第35-43页 |
| ·建立完备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 第35-36页 |
| ·构建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 | 第36-38页 |
| ·统一设立以110 报警系统为载体的市级应急管理联动中心 | 第38-40页 |
| ·建立全面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 | 第40-41页 |
| ·把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点放在社区 | 第41-42页 |
|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和突发公共事件问责制度 | 第42-43页 |
|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 第43-44页 |
| ·规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 | 第43页 |
| ·加强灾难心理卫生研究工作 | 第43页 |
| ·建立专门的心理救助机构 | 第43-44页 |
| ·建立健全灾后精神卫生救援制度并纳入政府救灾计划 | 第44页 |
| ·积极并持续地对民众进行灾后精神卫生干预 | 第44页 |
| ·实现政府常态职能与应急职能的有效整合 | 第44-48页 |
| ·将应急管理作为常态管理的一部分 | 第45页 |
| ·合理区分应急管理和常态管理 | 第45页 |
| ·统筹兼顾,力避顾此失彼 | 第45-46页 |
| ·建立应急专家组,增强应急工作的科学性 | 第46页 |
| ·建立城市标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