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论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1 绪论 | 第14-30页 |
| ·关于选题 | 第14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 ·关于本选题既往研究的一般情况 | 第15-26页 |
| ·研究难点与方法 | 第26-27页 |
| ·基本思路与篇章布局 | 第27-28页 |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8-30页 |
| 2 关于玉米登陆中国与扩布问题的讨论 | 第30-70页 |
| ·玉米传入的时间 | 第31-37页 |
| ·玉米传入途径 | 第37-45页 |
| ·玉米异称识辨 | 第45-50页 |
| ·玉米在我国各地的传播分布 | 第50-70页 |
| ·西南地区 | 第51-55页 |
| ·西北地区 | 第55-58页 |
| ·东南地区 | 第58-61页 |
| ·中南地区 | 第61-64页 |
| ·华北地区 | 第64-67页 |
| ·东北地区 | 第67-70页 |
| 3 番薯名实辨析与在中国的传布 | 第70-98页 |
| ·番薯与中国古甘薯 | 第71-74页 |
| ·番薯的异名别称 | 第74-75页 |
| ·番薯的传入时间和途径 | 第75-85页 |
| ·东南海路传入闽粤地区 | 第76-81页 |
| ·西南陆路传入中国云南、广西地区 | 第81页 |
| ·番薯引种中国过程中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中国商人、华侨 | 第81-85页 |
| ·番薯在我国各地的传播和分布 | 第85-98页 |
| ·番薯在南方地区的推广传播 | 第85-94页 |
| ·番薯在北方地区传种概况 | 第94-98页 |
| 4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问题的讨论 | 第98-116页 |
| ·考古发现的马铃薯遗存 | 第98-99页 |
| ·马铃薯的驯化栽培与印第安人 | 第99-101页 |
| ·马铃薯在世界各国的早期传播 | 第101-106页 |
| ·马铃薯传入中国的历史 | 第106-116页 |
| 5 辣椒的传入及中国辣椒文化 | 第116-137页 |
| ·中国历史文献对"辣"的记述和理解 | 第116-121页 |
| ·辣椒的传入 | 第121-122页 |
| ·辣椒传入中国的路线 | 第122-128页 |
| ·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并非辣椒传入的首选线路 | 第123页 |
| ·海路交通在15、16世纪国际交往中的垄断地位 | 第123-124页 |
| ·盛极一时的"大帆船贸易"及马尼拉港的中转作用 | 第124-126页 |
|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辣椒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第126-127页 |
| ·辣椒传入中国的最早地点 | 第127-128页 |
| ·中国辣椒文化的特点及深层认识 | 第128-137页 |
| ·辣椒在中国 | 第128-129页 |
| ·辣椒在国内的引种及分布 | 第129-137页 |
| 6 烟草传入的史录与辨析 | 第137-152页 |
| ·关于烟草传入中国途径的记载与学界意见 | 第137-140页 |
| ·烟草种植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 第140-152页 |
| ·闽粤地区 | 第141-142页 |
| ·江浙地区 | 第142页 |
| ·湘鄂地区 | 第142-143页 |
| ·赣皖地区 | 第143-144页 |
| ·川黔滇桂青藏地区 | 第144-145页 |
| ·盛京吉黑地区 | 第145-146页 |
| ·直隶晋鲁豫地区 | 第146-148页 |
| ·陕甘宁蒙疆地区 | 第148-152页 |
| 7 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 第152-199页 |
| ·美洲作物的传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第152-162页 |
| ·美洲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 | 第152-155页 |
| ·美洲作物的传入增加了我国的耕地面积 | 第155-157页 |
| ·美洲作物的传入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 第157-162页 |
| ·美洲作物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162-171页 |
| ·美洲作物的综合性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第162-169页 |
| ·美洲作物传入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 | 第169-171页 |
| ·美洲作物传入对饮食生活的影响 | 第171-182页 |
| ·对人们平居生活的影响 | 第171-177页 |
| ·美洲作物在备荒、救荒中的作用 | 第177-182页 |
| ·美洲作物传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82-187页 |
| ·辣椒在中国引发的革命 | 第187-191页 |
| ·"无人不吃烟"的后果 | 第191-199页 |
| ·烟夺良田,粮产日耗 | 第191-193页 |
| ·大半国人吞云吐雾 | 第193-195页 |
| ·烟夺口粮,忧患难解 | 第195-199页 |
| 8 结语 | 第199-201页 |
| 9 附录 | 第201-24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1-224页 |
| 古籍 | 第201-205页 |
| 方志类 | 第205-211页 |
| 资料汇编类 | 第211页 |
| 今人论著 | 第211-220页 |
| 外文文著 | 第220-221页 |
| 翻译文著 | 第221-224页 |
| 附图 | 第224-240页 |
| 图1:欧洲第一幅玉米图(1542) | 第224-225页 |
| 图2:玉米近缘祖先——大刍草 | 第225-226页 |
| 图3: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第226-227页 |
| 图4: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第227-228页 |
| 图5: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第228-229页 |
| 图6: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第229-230页 |
| 图7:印度十二、十三世纪赫所那(Hoysala)庙的玉米雕刻 | 第230-231页 |
| 图8:李时珍《本草纲目》玉蜀黍图 | 第231-232页 |
| 图9: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玉蜀黍图 | 第232-233页 |
| 图10: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甘薯图 | 第233-234页 |
| 图11: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马铃薯图 | 第234-235页 |
| 图12: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辣椒图 | 第235-236页 |
| 图13:印加时期印第安人制作的马铃薯形状的陶器 | 第236-237页 |
| 图14:西班牙人阿亚拉绘制的印加帝国时期的印第安人播种和收获马铃薯的风情画 | 第237-238页 |
| 图15:1601年法国植物学家克拉萨斯著作中的马铃薯木刻画 | 第238-240页 |
| 后记 | 第240-242页 |
| 作者简介 | 第242-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