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西昆仑山前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14-16页 |
| ·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过程 | 第16-17页 |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9-21页 |
|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1-23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34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5页 |
|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第25-29页 |
| ·兴都库米什-帕米尔地区 | 第25-27页 |
| ·西昆仑造山带东段 | 第27-29页 |
| ·中、新生代地层格架 | 第29-34页 |
| ·中生界 | 第29页 |
| ·新生界 | 第29-34页 |
| 3 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 第34-75页 |
| ·乌泊尔走滑-逆冲构造段 | 第35-39页 |
| ·空间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 ·变形时间和强度 | 第36-39页 |
|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第39页 |
| ·齐姆根走滑-冲断构造段 | 第39-48页 |
| ·空间结构特征 | 第41-44页 |
| ·变形时间和强度 | 第44-45页 |
|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第45-48页 |
| ·棋北-柯克亚逆冲构造段 | 第48-64页 |
| ·空间结构特征 | 第48-57页 |
| ·变形时间和强度 | 第57-64页 |
|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 第64页 |
| ·皮山-和田推覆构造段 | 第64-68页 |
| ·构造变形时空特征 | 第68-73页 |
| ·空间结构特征 | 第68-70页 |
| ·变形时间变化规律 | 第70-72页 |
| ·变形强度分布规律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5页 |
| 4 新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 第75-157页 |
| ·奥依塔格剖面新生代沉积与构造事件 | 第75-112页 |
| ·新生代沉积物描述 | 第75-100页 |
| ·岩石学特征分析 | 第100-102页 |
| ·砾石统计 | 第102-111页 |
| ·沉积学特征变化及其构造涵义 | 第111-112页 |
| ·棋北3井新生代沉积与构造事件 | 第112-129页 |
| ·新生界沉积物描述 | 第112-117页 |
| ·各地层单元古流向分析 | 第117-119页 |
| ·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 | 第119-128页 |
| ·沉积学特征演化及其构造涵义 | 第128-129页 |
| ·山前带新生代沉积学特征对比分析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事件 | 第129-143页 |
| ·新生代沉积物特征对比 | 第129-141页 |
| ·地层接触关系 | 第141-142页 |
| ·砾质粗碎屑楔状体层位及其分布 | 第142-143页 |
| ·沉降中心的迁移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事件 | 第143-155页 |
| ·古近纪残余厚度 | 第143-145页 |
| ·新近纪残余厚度 | 第145-148页 |
| ·第四纪残余厚度 | 第148-153页 |
| ·沉降中心迁移及其构造涵义 | 第153-155页 |
| ·小结 | 第155-157页 |
| 5 讨论 | 第157-174页 |
| ·山前带构造变形差异机制分析 | 第157-162页 |
| ·深部碰撞机制的不同 | 第157-158页 |
| ·先存构造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 ·弧形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160-162页 |
| ·西昆仑新生代构造事件及沉积响应 | 第162-174页 |
| ·古新世-渐新世中期的稳定期(65-25Ma) | 第162页 |
| ·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的局部隆升期(~20±2Ma) | 第162-165页 |
| ·中新世中期的相对稳定期(~16-13Ma) | 第165-166页 |
| ·中新世晚期的脉冲式隆升期(~10±2Ma) | 第166-169页 |
| ·中新世末期-上新世早期的强烈隆升期(~5Ma) | 第169-172页 |
| ·上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快速隆升期(<3.6Ma) | 第172-174页 |
| 6 结论 | 第174-1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6-19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