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次 | 第10-13页 |
1 微流控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 第13-71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微流控免疫分析概述 | 第14-15页 |
·微流控免疫分析方法的分类 | 第14页 |
·微流控免疫分析的特点 | 第14-15页 |
·微流控均相免疫分析 | 第15-24页 |
·芯片外反应-芯片上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免疫分析 | 第15-19页 |
·集成化微流控芯片免疫分析 | 第19-24页 |
·微流控芯片非均相免疫分析 | 第24-47页 |
·芯片微通道壁作为固相载体 | 第25-36页 |
·物理吸附固定抗体(或抗原) | 第26-33页 |
·通过共价键合固定抗体 | 第33-34页 |
·其它抗体固定化方法 | 第34-36页 |
·微珠作为免疫分析的固相载体 | 第36-45页 |
·非磁性微珠固相载体 | 第36-40页 |
·磁性微珠固相载体 | 第40-45页 |
·电极或传感器表面作为固相载体 | 第45-47页 |
·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的自动化 | 第47-59页 |
·小结与本论文的立题思想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2 基于毛细管和缺口管阵列的自动化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 | 第71-97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实验部分 | 第72-77页 |
·实验试剂 | 第72页 |
·仪器设备 | 第72页 |
·抗体固定化毛细管的制备 | 第72-73页 |
·系统搭建 | 第73-75页 |
·系统优化实验 | 第75页 |
·免疫分析操作 | 第75-77页 |
·安全注意事项 | 第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93页 |
·系统设计思想 | 第77-78页 |
·毛细管的选择 | 第78-79页 |
·荧光显微镜荧光检测条件的考察 | 第79-86页 |
·荧光显微镜的检测稳定性 | 第79-80页 |
·结合荧光抗体的毛细管荧光检测稳定性考察 | 第80-82页 |
·毛细管放置位置的影响 | 第82-83页 |
·毛细管内荧光强度的取值方法 | 第83-86页 |
·免疫分析系统操作条件优化 | 第86-90页 |
·IgG与固定化抗体反应时间 | 第86-87页 |
·荧光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87-88页 |
·清洗时间的优化 | 第88-90页 |
·系统分析性能 | 第90-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3 基于缺口管阵列和微蠕动泵的PDMS芯片微流控非均相免疫分析系统 | 第97-113页 |
·引言 | 第97-98页 |
·实验部分 | 第98-104页 |
·试剂 | 第98-99页 |
·材料 | 第99页 |
·仪器设备 | 第99页 |
·PDMS芯片的加工 | 第99-101页 |
·抗体的包被和封闭 | 第101-102页 |
·基于PDMS芯片的免疫分析系统 | 第102-103页 |
·免疫分析操作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0页 |
·基于微型齿轮蠕动泵的PDMS芯片液流驱动系统 | 第104-108页 |
·蠕动泵转速对微通道内液体流量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PDMS芯片厚度对微通道内流量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不同通道之间液体流量的差异 | 第107-108页 |
·人IgG非均相免疫分析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