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煤的综合利用论文

厌氧污泥中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甲烷的初步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机理第10-12页
    1.3 煤级对生物甲烷形成的影响第12-13页
    1.4 煤制生物甲烷对环境的要求第13-15页
        1.4.1 温度第14页
        1.4.2 盐度第14-15页
        1.4.3 pH值第15页
        1.4.4 生物利用度第15页
    1.5 微生物增产煤层气方法概述第15-17页
        1.5.1 生物刺激第15-16页
        1.5.2 生物强化第16页
        1.5.3 提高微生物与煤的接触面积第16页
        1.5.4 提高煤溶解度第16-17页
    1.6 煤制生物甲烷研究进展第17页
    1.7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7.1 论文研究方案第17-18页
        1.7.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产甲烷菌群驯化及褐煤生物甲烷培养条件优化第19-31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19-20页
        2.1.1 实验药品第19-20页
        2.1.2 实验仪器第20页
    2.2 样品及菌群来源第20-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3页
        2.3.1 煤样工业分析第21页
        2.3.2 煤样预处理第21页
        2.3.3 产甲烷营养液配制第21页
        2.3.4 产甲烷菌群的富集第21-22页
        2.3.5 产甲烷菌群的驯化第22页
        2.3.6 培养条件对厌氧污泥降解褐煤产生物甲烷产量影响第22页
        2.3.7 H_2O_2预处理褐煤条件优化实验第22页
        2.3.8 甲烷气体的检测第22-2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3-30页
        2.4.1 煤样工业分析第23页
        2.4.2 产甲烷菌群驯化第23-24页
        2.4.3 培养条件对厌氧污泥降解褐煤产生物甲烷产量影响第24-28页
        2.4.4 H_2O_2预处理褐煤对甲烷产量的影响第28-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褐煤生物甲烷产气过程中间产物的初步探究第31-43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1-33页
        3.1.1 实验药品第31-33页
        3.1.2 实验仪器第33页
    3.2 样品及菌群来源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3.1 产甲烷营养液配制第33页
        3.3.2 褐煤生物甲烷产气实验第33页
        3.3.3 甲烷气体的检测第33-34页
        3.3.4 待测样品的预处理第34页
        3.3.5 气质色谱联用仪检测条件第34页
        3.3.6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第34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4-42页
        3.4.1 GC-MS检测结果第34-40页
        3.4.2 褐煤生物甲烷产期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变化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褐煤生物甲烷产气过程中菌群结构组成第43-53页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3-45页
        4.1.1 实验药品第43-44页
        4.1.2 实验仪器第44-45页
    4.2 样品及菌群来源第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7页
        4.3.1褐煤生物甲烷产气实验第45页
        4.3.2 样品预处理第45页
        4.3.3 PCR扩增引物第45页
        4.3.4 样品中微生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45-46页
        4.3.5 细菌和古菌的16S rRNA PCR扩增条件第46-4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4.4.1 PCR扩增结果第47页
        4.4.2 厌氧污泥降解褐煤产甲烷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第47-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5.1 结论第53-54页
    5.2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纯牛血清白蛋白的纯化制备及两种血清蛋白的定值研究
下一篇:Piezo基因敲除载体与抗ToMV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