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蛋白质纯化现状 | 第10-13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蛋白质的纯化技术 | 第10-13页 |
1.2 牛血清白蛋白概述 | 第13-15页 |
1.2.1 牛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 第14页 |
1.2.2 牛血清白蛋白的纯化技术 | 第14-15页 |
1.3 转铁蛋白概述 | 第15-16页 |
1.3.1 转铁蛋白的结构 | 第15页 |
1.3.2 转铁蛋白的生理功能 | 第15-16页 |
1.4 蛋白质的定值 | 第16-19页 |
1.4.1 分光光度法 | 第16-17页 |
1.4.2 毛细管电泳 | 第17-18页 |
1.4.3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 第18页 |
1.4.4 质量平衡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高纯度牛血清白蛋白的纯化工艺研究 | 第20-35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3 牛血清白蛋白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1 阴离子精制纯化 | 第22页 |
2.3.2 超滤浓缩 | 第22页 |
2.4 分析检测 | 第22-25页 |
2.4.1 Bran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22-23页 |
2.4.2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 第23页 |
2.4.3 溴甲酚绿比色法 | 第23-24页 |
2.4.4 高效凝胶排阻色谱(HPSEC)纯度检测 | 第24-2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5.1 洗脱方式考察 | 第25-28页 |
2.5.2 白蛋白原料pH值考察 | 第28-30页 |
2.5.3 白蛋白原料浓度考察 | 第30-32页 |
2.5.4 缓冲液浓度考察 | 第32-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牛血清白蛋白的纯化工艺放大及中试研究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5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3 牛血清白蛋白纯化工艺的放大研究 | 第35-37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3.2 工艺放大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3.4 牛血白蛋白纯化工艺中试研究 | 第37-44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3.4.2 工艺中试研究结果 | 第37-39页 |
3.4.3 短期稳定性研究 | 第39-40页 |
3.4.4 均匀性检验 | 第40-42页 |
3.4.5 冷冻干燥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牛血白蛋白与转铁蛋白的表征与定值 | 第45-6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4.3 白蛋白的表征 | 第46-49页 |
4.3.1 二级结构的鉴定 | 第46-47页 |
4.3.2 分子量的鉴定 | 第47页 |
4.3.3 清除自由基的鉴定 | 第47-49页 |
4.4 转铁蛋白的表征 | 第49-55页 |
4.4.1 二级结构的鉴定 | 第49页 |
4.4.2 分子量的鉴定 | 第49-50页 |
4.4.3 转铁蛋白的活性检测方法 | 第50-55页 |
4.5 质量平衡法定值两种蛋白 | 第55-60页 |
4.5.1 主成分纯度分析 | 第55页 |
4.5.2 水分 | 第55-56页 |
4.5.3 灰分 | 第56页 |
4.5.4 结果与讨论 | 第56-60页 |
4.6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