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9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7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一)研究思路第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理论阐释第19-31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内涵第19-26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含义和特点第19-20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目标和内容第20-22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要素和类型第22-23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运行机理第23-26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基本内涵第26-28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含义第26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衡量标准第26-28页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特点第28-31页
        (一)资源获取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第29页
        (二)信息内容的零散性与精短性第29页
        (三)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与交互性第29-30页
        (四)信息形式的裂变性与共享性第30-31页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31-38页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面临的机遇第31-35页
        (一)传播效率更为提高第31-32页
        (二)信息获取范围更为广泛第32-33页
        (三)传播路径更为多元第33-34页
        (四)传播过程更加生动形象第34-35页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面临的挑战第35-38页
        (一)网络信息庞杂加大了传播信息处理和监管的难度第35-36页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大学生的辨别和判断第36页
        (三)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36-37页
        (四)多元文化交流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第37-38页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现存问题和原因分析第38-44页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现存问题第38-41页
        (一)受众对传播主体的信任度不高第38-39页
        (二)传播内容混杂和规范性不强第39页
        (三)传统传播媒介的有效性降低第39-40页
        (四)高校学生(受众)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第40-41页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原因第41-44页
        (一)传播主体的素质亟待提高第41页
        (二)传播信息监管机制不健全第41-42页
        (三)传播媒介之间缺乏系统管理第42-43页
        (四)传播理念和表达形式缺乏创新第43-44页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对策第44-57页
    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配置第44-48页
        (一)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以掌握传播主动性第44-46页
        (二)筛选传播内容以提高传播的可接受性第46-47页
        (三)尊重受众的主体性以提高传播的有效性第47-48页
    二、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渠道第48-51页
        (一)课堂讲授与网络传播相结合第48-49页
        (二)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第49-50页
        (三)校内教学与校外活动强化互动第50-51页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的有效机制第51-54页
        (一)完善信息研判监管机制第51-52页
        (二)健全传播过程调控机制第52页
        (三)构建传播结果反馈机制第52-53页
        (四)完善传播的保障机制第53-54页
    四、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网络文化氛围第54-57页
        (一)强化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第54-55页
        (二)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第55页
        (三)提炼校园视觉文化的标识第55-56页
        (四)创设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PS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一流学科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