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4-26页 |
1. 中医学对结直肠癌形成的认识 | 第14-15页 |
1.1 对疾病名称的认识 | 第14页 |
1.2 对结直肠癌形成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2. 中医学对结直肠癌转移的认识 | 第15-16页 |
2.1 对结直肠癌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页 |
2.2 清热解毒治则对结直肠癌转移的影响 | 第15-16页 |
3. 现代医学对肿瘤细胞EMT及转移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3.1 炎症细胞因子与肿瘤细胞EMT及转移的关系 | 第16-18页 |
3.2 中西医结合疗法与肿瘤转移 | 第18页 |
4. 冬凌草及PON的抗肿瘤文献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 第18-21页 |
4.1 冬凌草抗肿瘤相关文献研究 | 第18-19页 |
4.2 PON抗肿瘤相关文献研究 | 第19页 |
4.3 利用医学信息检索平台分析冬凌草及PON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 第19-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部分 PON体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26-59页 |
1. PON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EMT及转移的影响 | 第27-37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1.4 讨论 | 第36-37页 |
2. 利用知识发现工具预测冬凌草及PON抗肿瘤转移可能相关的信号蛋白 | 第37-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2.4 讨论 | 第38-39页 |
3. PON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EMT及转移的机制研究 | 第39-56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5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3.4 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三部分 PON体内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59-70页 |
1. PON对裸鼠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 第59-64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9-6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62-64页 |
1.4 讨论 | 第64页 |
2. PON体内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及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 第64-69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66-69页 |
2.4 讨论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四部分 AKT蛋白的表达及其与PON的相互作用初探 | 第70-101页 |
1. AKT1及AKT2蛋白的真核表达 | 第70-88页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0-7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72-82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82-88页 |
1.4 讨论 | 第88页 |
2. PON与AKT1及AKT2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初探 | 第88-95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8-8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9-9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91-94页 |
2.4 讨论 | 第94-95页 |
3. PON与AKT1及AKT2蛋白的虚拟分子对接 | 第95-99页 |
3.1 实验资料 | 第9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96-99页 |
3.4 讨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附录 | 第104-105页 |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