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米勒循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内燃机数值仿真计算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涡轮增压柴油机热力工作过程基础理论 | 第18-31页 |
2.1 工质特性计算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 缸内热力计算数学模型 | 第19-24页 |
2.2.1 气缸工作容积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2.2.2 缸内燃烧计算模型 | 第22页 |
2.2.3 缸内壁传热计算模型 | 第22-24页 |
2.3 进、排气系统热力计算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4 中冷器热力计算数学模型 | 第26页 |
2.5 涡轮增压器热力计算数学模型 | 第26-30页 |
2.6 生成NO_x的扩展Zeldovich数学模型 | 第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涡轮增压柴油机仿真计算模型建立与标定 | 第31-46页 |
3.1 WEICHAI-7L21/31四冲程发电柴油机介绍 | 第31-33页 |
3.2 涡轮增压柴油机仿真计算模型建立 | 第33-44页 |
3.2.1 柴油机系统边界参数设置 | 第34页 |
3.2.2 柴油机基本参数设置 | 第34-35页 |
3.2.3 柴油机气缸参数设置 | 第35-38页 |
3.2.4 柴油机进、排气系统参数设置 | 第38-41页 |
3.2.5 柴油机喷油器参数设置 | 第41页 |
3.2.6 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参数设置 | 第41页 |
3.2.7 柴油机中冷器参数设置 | 第41-42页 |
3.2.8 涡轮增压柴油机仿真计算模型标定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性能及排放优化仿真计算分析 | 第46-56页 |
4.1 配气相位优化仿真计算分析 | 第46-49页 |
4.1.1 排气门开启角(EVO)优化仿真计算分析 | 第46-48页 |
4.1.2 进排气门叠开角(VO)优化仿真计算分析 | 第48-49页 |
4.2 高增压米勒循环仿真计算分析 | 第49-55页 |
4.2.1 高增压米勒循环的原理及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 第50页 |
4.2.2 高增压米勒循环仿真计算分析 | 第50-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高增压米勒循环的试验研究 | 第56-66页 |
5.1 WEICHAI-7L21/31四冲程发电柴油机台架试验介绍 | 第56-60页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