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3 CFD技术在内燃机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微引燃船用中速双燃料发动机准维模型研究 | 第20-33页 |
2.1 模拟软件 | 第20页 |
2.2 准维模型原理 | 第20-26页 |
2.2.1 BOOST在建模过程中的基本假设 | 第20-21页 |
2.2.2 缸内工作过程 | 第21-24页 |
2.2.3 进排气系统 | 第24-25页 |
2.3.4 涡轮增压 | 第25-26页 |
2.3 参数设置与模型验证 | 第26-31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2.3.2 主要参数设置 | 第28-31页 |
2.4 仿真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微引燃船用中速双燃料多维模型研究 | 第33-47页 |
3.1 基本守恒方程 | 第33-34页 |
3.2 工作过程主要建模原理 | 第34-40页 |
3.2.1 湍流模型 | 第34-35页 |
3.2.2 喷雾模型 | 第35-37页 |
3.2.3 燃烧模型 | 第37-38页 |
3.2.4 排放模型 | 第38-40页 |
3.3 缸内燃烧多维模型研究与验证 | 第40-46页 |
3.3.1 计算区域几何形状与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41-43页 |
3.3.3 仿真计算 | 第43-45页 |
3.3.4 模型的验证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引燃柴油控制策略对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 第47-67页 |
4.1 仿真方案 | 第47页 |
4.2 缸内流场分析 | 第47-49页 |
4.3 引燃柴油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49-55页 |
4.3.1 引燃油量对缸压峰值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引燃油量影响天然气燃烧速率的微观分析 | 第51-52页 |
4.3.3 引燃油量对CA50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4 引燃油量对压力升高率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 引燃油量对排放的影响 | 第55-60页 |
4.4.1 缸内温度场与NOx浓度分布场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4.4.2 引燃油量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3 引燃油量对HC排放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 引燃柴油正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60-65页 |
4.5.1 喷油正时对发动机缸压峰值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2 喷油正时影响天然气燃烧速度的微观分析 | 第61-62页 |
4.5.3 喷油正时对CA50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4 喷油正时对燃烧持续期的影响 | 第63页 |
4.5.5 喷油正时对压力升高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4.6 引燃柴油正时对排放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1 喷油正时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2 喷油正时对HC排放的影响 | 第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引燃柴油控制策略的优化 | 第67-76页 |
5.1 喷油正时的优化 | 第67-70页 |
5.1.1 经济性分析 | 第67-68页 |
5.1.2 依据排放优化 | 第68-70页 |
5.2 引燃油量的优化 | 第70-71页 |
5.2.1 经济性分析 | 第70-71页 |
5.2.2 依据排放优化 | 第71页 |
5.3 引燃油量与喷油正时协同优化 | 第71-73页 |
5.3.1 最优喷射时刻确定 | 第71-72页 |
5.3.2 喷油量的确定 | 第72-73页 |
5.3.3 排放限值优化 | 第73页 |
5.4 燃烧特征参数与最优喷油控制参数的关系映射 | 第73-75页 |
5.4.1最优喷油参数对应的CA50 | 第74-75页 |
5.4.2 100 %负荷最优喷油参数对应的压力升高率 | 第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