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抓斗挖泥机相关动态 | 第10-13页 |
1.2.1 抓斗挖泥机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2.2 抓斗挖泥机国内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3 抓斗挖泥机技术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疲劳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疲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疲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疲劳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2.1 疲劳概述 | 第17-19页 |
2.2 疲劳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2.1 S-N曲线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2.2 材料S-N曲线及数学表达式 | 第20-22页 |
2.2.3 结构件S-N曲线数学表达式 | 第22-23页 |
2.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23-25页 |
2.3.1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23-24页 |
2.3.2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 | 第24-25页 |
2.4 结构疲劳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 第29-49页 |
3.1 ANSYS概述 | 第29-33页 |
3.1.1 ANSYS简介 | 第29页 |
3.1.2 ANSYS建模和分析流程介绍 | 第29-32页 |
3.1.3 ANSYS常用单元 | 第32-33页 |
3.2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模型建立 | 第33-40页 |
3.2.1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及参数简介 | 第33-35页 |
3.2.2 18m~3抓斗挖泥机载荷计算 | 第35-37页 |
3.2.3 18m~3抓斗挖泥机有限元结构模型 | 第37-40页 |
3.3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40-48页 |
3.3.1 18m~3抓斗挖泥机作业工况确定 | 第40-41页 |
3.3.2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1-44页 |
3.3.3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静强度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4 18m~3抓斗挖泥机臂架结构静刚度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18m~3抓斗挖泥机结构模态分析 | 第49-59页 |
4.1 概述 | 第49-53页 |
4.1.1 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 第49-51页 |
4.1.2 模态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4.2 抓斗挖泥机结构模态分析 | 第53-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18m~3抓斗挖泥机金属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第59-76页 |
5.1 疲劳分析软件MSC.Fatigue简介 | 第59-60页 |
5.2 抓斗挖泥机金属结构设计疲劳研究 | 第60-64页 |
5.2.1 抓斗挖泥机疲劳设计方法 | 第60-63页 |
5.2.2 结构件的工作级别和疲劳许用应力 | 第63页 |
5.2.3 抓斗挖泥机结构件工作级别分级与工作级别分级的关系 | 第63-64页 |
5.3 18m~3抓斗挖泥机金属结构寿命分析 | 第64-75页 |
5.3.1 结构疲劳属性 | 第64-67页 |
5.3.2 载荷信息 | 第67-68页 |
5.3.3 抓斗挖泥机金属结构寿命疲劳结果 | 第68-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