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流动儿童成长困境研究--以深圳市T社区流动儿童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9-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融入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研究 | 第14-15页 |
三、成长困境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支持 | 第18-21页 |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二、小组动力理论 | 第19页 |
三、生态系统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中村流动儿童状况介绍 | 第21-28页 |
第一节 T社区及服务项目情况 | 第21-25页 |
一、地理位置及人口构成 | 第21-23页 |
二、服务对象基本情况预估 | 第23-24页 |
三、社区服务项目概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流动儿童成长中的困境 | 第25-28页 |
一、生活安全困境 | 第25-26页 |
二、学习社交困境 | 第26页 |
三、参与融入困境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困境成因的系统论分析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家庭物质资源状况与教育资源提供能力 | 第28-30页 |
一、社会经济状况 | 第28-29页 |
二、家长文化程度和人格素养 | 第29页 |
三、家庭教育费用支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教育期望与教育方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家庭成员关系与生活习惯 | 第31-32页 |
第四节 家庭外部动力与阻力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小组介入过程及评估反思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第34-45页 |
一、小组活动目标 | 第34-35页 |
二、成员招募 | 第35页 |
三、方案设计 | 第35页 |
四、小组方案执行过程 | 第35-45页 |
第二节 小组工作服务的评估与反思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优化流动儿童服务的建议 | 第47-51页 |
第一节 引导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提高教养能力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整合资源,协调“二代流动人口”环境网络 | 第48页 |
第三节 呼吁政府各级部门政策倾斜 | 第48-49页 |
第四节 链接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能力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