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a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一、回流儿童 | 第14页 |
二、社会适应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B市X中学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 第17-26页 |
第一节 B市X中学简介 | 第17页 |
第二节 B市X中学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的现状 | 第17-23页 |
一、文化适应状况:城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第18-20页 |
二、人际交往状况:个体支持系统的断裂与重建 | 第20-22页 |
三、心理适应状况:身份定位的否定与认同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B市X中学回流儿童社会适应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一、微观系统 | 第23-24页 |
二、中间系统 | 第24页 |
三、外层系统 | 第24-25页 |
四、宏观系统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B市X中学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的实务研究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小候鸟往北飞”回流儿童社会适应小组实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小候鸟往北飞”回流儿童社会适应小组效果评估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小候鸟往北飞”回流儿童社会适应小组实务反思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提高回流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家庭和学校共同助力 | 第33-35页 |
一、家庭层面:增强回流儿童适应能力 | 第33-34页 |
二、学校层面:制定回流儿童教育策略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 | 第35-38页 |
一、同步教育信息,打破三方联动壁垒 | 第36页 |
二、强化制度建设,实现校社资源联动 | 第36页 |
三、突破沟通模式,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 第36-37页 |
四、明确责任区域,构建家社联动模式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调整流动人口工作地点 | 第38-39页 |
一、优化乡村投资环境,增加就业岗位 | 第38页 |
二、注重流动人口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深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 第39-40页 |
一、改革户籍制度下的异地就学政策 | 第39-40页 |
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 第40页 |
第五节 社会工作介入回流儿童社会适应问题 | 第40-44页 |
一、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介入 | 第41-42页 |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7页 |
附录一: 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 第49-50页 |
附录二: 回流儿童调研访谈提纲 | 第50页 |
附录三: “小候鸟往北飞”回流儿童社会适应小组活动过程 | 第50-56页 |
附录四: “小候鸟往北飞”回流儿童社会适应小组服务评估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