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5.1 媒介与新媒介 | 第11-12页 |
1.5.2 媒介素养 | 第12-13页 |
1.6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 第13-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6-22页 |
2.1 国内媒介素养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2 国外媒介素养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第3章 大学生媒介素养测量工具的编制及检验 | 第22-32页 |
3.1 初始卷的编制研究 | 第22-24页 |
3.1.1 问卷维度的划分 | 第22-23页 |
3.1.2 初始卷的形成 | 第23-24页 |
3.2 初始卷的预试及修改 | 第24-27页 |
3.2.1 初始卷的预试 | 第24-25页 |
3.2.2 初始卷的问题分析及修改 | 第25-27页 |
3.3 调查工具的二次预试 | 第27-30页 |
3.3.1 信效度分析 | 第27-28页 |
3.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28-30页 |
3.4 调查工具的形成 | 第30-32页 |
第4章 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 | 第32-44页 |
4.1 样本的对象与选择 | 第32页 |
4.2 信效度检验 | 第32-33页 |
4.3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描述性分析 | 第33-38页 |
4.3.1 媒介信息理解能力 | 第33-34页 |
4.3.2 媒介信息判断能力 | 第34-35页 |
4.3.3 媒介信息制作技能 | 第35页 |
4.3.4 媒介信息参与能力 | 第35-36页 |
4.3.5 媒介信息创建能力 | 第36-38页 |
4.4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性分析 | 第38-43页 |
4.4.1 不同个人属性对媒介素养的差异性检验 | 第38-39页 |
4.4.2 不同媒介接触对媒介素养的差异性检验 | 第39-41页 |
4.4.3 不同媒介知识水平对媒介素养的差异性检验 | 第4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 第44-49页 |
5.1 学校层面 | 第44-46页 |
5.1.1 构建媒介素养学科体系 | 第44-45页 |
5.1.2 搭建学生媒介实践平台 | 第45页 |
5.1.3 加强高校师资培训 | 第45-46页 |
5.2 个人层面 | 第46-47页 |
5.2.1 加强个人角色定位 | 第46页 |
5.2.2 增强媒介知识的自主学习 | 第46-47页 |
5.2.3 提升自主判断能力 | 第47页 |
5.3 社会层面 | 第47-49页 |
5.3.1 加强业界责任意识 | 第47-48页 |
5.3.2 政府部门加强监督 | 第48页 |
5.3.3 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 第48-49页 |
第6章 研究总结 | 第49-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3页 |
附录A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初始卷 | 第56-60页 |
附录B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