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对知识付费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外对音频自媒体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4.1 内容分析法 | 第17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7-20页 |
2 音频自媒体节目付费发展概况 | 第20-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知识付费 | 第20页 |
2.1.2 音频自媒体 | 第20-21页 |
2.2 音频自媒体节目的发展路径 | 第21-24页 |
2.2.1 “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习惯改变 | 第21-22页 |
2.2.2 “免费共享”到“付费收听”的形式演变 | 第22-23页 |
2.2.3 “追捧娱乐”到“重视知识”的内容跨越 | 第23-24页 |
2.3 音频自媒体节目的付费现状 | 第24-27页 |
2.3.1 喜马拉雅:知识与娱乐兼具,以教育培训节目为付费重点 | 第25页 |
2.3.2 蜻蜓FM:主打通识教育、人文历史的“软知识”节目 | 第25-26页 |
2.3.3 得到:提供高密度、稀缺性的“硬知识”内容 | 第26-27页 |
2.4 喜马拉雅平台上的《好好说话》 | 第27-32页 |
2.4.1 喜马拉雅“知识付费”之路 | 第27-29页 |
2.4.2 《好好说话》节目概况 | 第29-32页 |
3 《好好说话》的节目组织及内容表达 | 第32-43页 |
3.1 主讲团队的语言魅力 | 第32-37页 |
3.1.1 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表达 | 第32-33页 |
3.1.2 说话逻辑的标签化呈现 | 第33-36页 |
3.1.3 开场台词的风趣化设置 | 第36-37页 |
3.2 节目内容的生产特色 | 第37-43页 |
3.2.1 原创性:改变说教方式传授技巧 | 第38-39页 |
3.2.2 知识性:结合用户需求策划内容 | 第39-40页 |
3.2.3 场景化:聚焦生活场景选择话题 | 第40-43页 |
4 《好好说话》的用户特征与行为分析 | 第43-64页 |
4.1 《好好说话》的用户特征 | 第43-59页 |
4.1.1 基本特征:高学历、重发展的年轻群体 | 第43-46页 |
4.1.2 行为特征:知识付费影响下的多样化选择 | 第46-54页 |
4.1.3 心理特征:社交危机背景下的多层次需求 | 第54-59页 |
4.2 《好好说话》的用户体验 | 第59-64页 |
4.2.1 感官体验满意度高 | 第59-61页 |
4.2.2 多元互动体验感差 | 第61-64页 |
5 《好好说话》的知识付费模式 | 第64-71页 |
5.1 以用户关系为基础的能量众筹 | 第64-67页 |
5.2 以卡位营销为关键的分销矩阵 | 第67-69页 |
5.3 以权限划分为依据的付费营销 | 第69-71页 |
6 基于知识付费的音频自媒体节目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 | 第71-79页 |
6.1 音频自媒体节目的发展困境 | 第71-74页 |
6.1.1 知识资源开发不均,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 第71-72页 |
6.1.2 付费内容文化价值模糊 | 第72-73页 |
6.1.3 免费用户向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低 | 第73页 |
6.1.4 盗版交易问题频发 | 第73-74页 |
6.2 音频自媒体节目的优化策略 | 第74-79页 |
6.2.1 深耕专业知识开发通识资源 | 第74-75页 |
6.2.2 提升文化内涵,保持文化价值承载力 | 第75-76页 |
6.2.3 借鉴付费墙经验,调整付费策略 | 第76-77页 |
6.2.4 加强自律意识,技术加持保护版权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