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中、日影视动画视听民族化研究--以《大闹天宫》《千与千寻》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8-16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8-9页
    1.2 选题的意义第9页
    1.3 选择《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的依据第9-10页
        1.3.1 选择《大闹天宫》的依据第9-10页
        1.3.2 选择《千与千寻》的依据第10页
    1.4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4.1 关于动画电影民族化的研究第10-11页
        1.4.2 关于《大闹天宫》视听民族化的研究。第11-13页
        1.4.3 关于《千与千寻》视听民族化的研究。第13-14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4-16页
2 中国、日本对民族影视动画的审美分析第16-26页
    2.1 中国、日本民族影视动画现状分析第16-18页
        2.1.1 中国民族影视动画的发展及现状第16-17页
        2.1.2 日本民族影视动画现状分析第17-18页
    2.2 中国、日本民族影视动画表现形式审美分析第18-21页
        2.2.1 中国民族影视动画的表现形式第18-20页
        2.2.2 日本民族影视动画的表现形式第20-21页
    2.3 中国、日本民族影视动画题材创作上的审美分析第21-26页
        2.3.1 中国民族影视动画的题材创作审美特点第21-23页
        2.3.2 日本民族影视动画的题材创作审美特点第23-26页
3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的视听民族化分析第26-38页
    3.1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民族化故事情节分析第26-27页
        3.1.2 《大闹天宫》民族化故事情节第26页
        3.1.3 《千与千寻》的民族化故事情节第26-27页
    3.2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民族化场景设计分析第27-28页
        3.2.1 《大闹天宫》民族化场景设计第27页
        3.2.2 《千与千寻》民族化场景设计第27-28页
    3.3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民族化人物造型设计分析第28-31页
        3.3.1 《大闹天宫》人物造型第28-29页
        3.3.2 《千与千寻》民族化人物造型第29-30页
        3.3.3 “中国龙”的借鉴和创新第30-31页
    3.4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民族化色彩表现设计分析第31-32页
        3.4.1 《大闹天宫》的民族化线条和色彩表现第31-32页
        3.4.2 《千与千寻》民族化色彩表现第32页
    3.5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配音特点分析第32-34页
        3.5.1 《大闹天宫》配音特点第33页
        3.5.2 《千与千寻》配音特点第33-34页
    3.6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音乐特点分析第34-38页
        3.6.1 《大闹天宫》“戏曲化”的动画音乐特点第34-35页
        3.6.2 《千与千寻》现代与传统融合的音乐特点第35-38页
4 《大闹天宫》和《千与千寻》的比较研究第38-42页
    4.1 《大闹天宫》与《千与千寻》的艺术特点比较第38页
    4.2 《大闹天宫》与《千与千寻》的审美比较第38-42页
        4.2.1 《大闹天宫》中的审美第39页
        4.2.2 《千与千寻》中的审美第39-40页
        4.2.3 二者审美的比较第40-42页
5 中日影视动画视听民族化研究结论第42-44页
    5.1 视听民族化符合大众的审美第42页
    5.2 我国动画电影需要借鉴《千与千寻》在视听民族化上的宝贵经验。第42-43页
    5.3 影视动画的视听民族化更应该注重创新。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第48-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06-2017年中国内地犯罪片创作研究
下一篇:另一种观看:“非常规视点”叙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