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公交优先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公交优先策略研究 | 第11-16页 | 
| 2.1 概述 | 第11-12页 | 
| 2.1.1 公交优先内涵 | 第11页 | 
| 2.1.2 公交优先目标 | 第11-12页 | 
| 2.2 公交优先信号控制策略分类 | 第12-13页 | 
| 2.2.1 根据公交信息响应方式划分 | 第12页 | 
| 2.2.2 根据控制范围划分 | 第12-13页 | 
| 2.3 公交基本优先策略 | 第13-15页 | 
| 2.3.1 车道预信号 | 第13页 | 
| 2.3.2 公交绿波 | 第13-14页 | 
| 2.3.3 绿灯提前/延迟 | 第14-1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应用分析 | 第16-20页 | 
| 3.1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 | 第16-17页 | 
| 3.1.1 简介 | 第16页 | 
| 3.1.2 基本构成 | 第16-17页 | 
| 3.1.3 通信网络结构 | 第17页 | 
| 3.1.4 发展趋势 | 第17页 | 
| 3.2 现代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 | 第17-18页 | 
| 3.2.1 通信基础网 | 第18页 | 
| 3.2.2 数据网(L2数据网) | 第18页 | 
| 3.2.3 IP网(L3数据网) | 第18页 | 
| 3.3 其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基于现代通信网络的公交优先控制系统分析 | 第20-52页 | 
| 4.1 公交优先控制系统的信息交互关系分析 | 第20-21页 | 
| 4.2 公交定位信息采集子系统分析 | 第21-25页 | 
| 4.2.1 公交定位信息差分处理 | 第21-22页 | 
| 4.2.2 公交定位信息分析 | 第22-24页 | 
| 4.2.3 实现目标 | 第24-25页 | 
| 4.3 道路交通流状态检测子系统分析 | 第25-30页 | 
| 4.3.1 路段检测信息采集 | 第25-27页 | 
| 4.3.2 交叉口拥堵信息采集 | 第27-28页 | 
| 4.3.3 数据融合分析 | 第28-29页 | 
| 4.3.4 信息存储 | 第29-30页 | 
| 4.4 信号控制子系统分析 | 第30-49页 | 
| 4.4.1 地理信息 | 第30-32页 | 
| 4.4.2 公交信号优先控制 | 第32-39页 | 
| 4.4.3 特种车辆优先控制 | 第39-45页 | 
| 4.4.4 交通信号系统 | 第45-48页 | 
| 4.4.5 用户管理 | 第48-49页 | 
| 4.5 信号配时管理子系统分析 | 第49-50页 | 
| 4.6 设备运行维护子系统分析 | 第50-51页 | 
| 4.6.1 状态监控 | 第50-51页 | 
| 4.6.2 故障历史查询 | 第51页 | 
| 4.6.3 设备管理 | 第51页 | 
| 4.6.4 性能分析 | 第51页 | 
| 4.6.5 配置管理 | 第51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52-71页 | 
| 5.1 南京市公交优先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第52页 |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2-54页 | 
| 5.2.1 数据实时性 | 第52-53页 | 
| 5.2.2 系统可靠性 | 第53页 | 
| 5.2.3 界面易操作性 | 第53页 | 
| 5.2.4 系统安全 | 第53-54页 | 
| 5.3 南京市公交优先控制系统方案 | 第54-65页 | 
| 5.3.1 系统校时服务 | 第54-55页 | 
| 5.3.2 系统接口设计 | 第55-63页 | 
| 5.3.3 数据库设计方案 | 第63-65页 | 
| 5.4 通信网络接入方案 | 第65-67页 | 
| 5.5 效果展示 | 第67-70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