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隔震结构的隔震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隔震结构研究与应用 | 第11-14页 |
1.2.1 国外隔震结构研究与应用 | 第12-13页 |
1.2.2 国内隔震结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1.3 隔震结构隔震层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隔震层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隔震层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隔震支座概述 | 第17-21页 |
1.4.1 隔震支座主要类型 | 第17-19页 |
1.4.2 隔震支座布置原则 | 第19页 |
1.4.3 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 | 第19-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及支座拉力控制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隔震结构等效分析模型 | 第23-27页 |
2.2.1 单质点模型 | 第23-24页 |
2.2.2 多质点模型 | 第24-27页 |
2.3 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计算 | 第27-29页 |
2.3.1 基本假定 | 第27-28页 |
2.3.2 隔震层边缘隔震支座受力分析 | 第28-29页 |
2.3.3 高宽比限值计算 | 第29页 |
2.4 隔震支座拉力控制方法 | 第29-31页 |
2.4.1 上部结构优化布置 | 第30页 |
2.4.2 隔震层优化设计 | 第30-31页 |
2.4.3 新型抗拉支座的使用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不同类型高层基础隔震结构动力特性 | 第33-51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工程概况及设计参数 | 第33-39页 |
3.2.1 模型参数 | 第33-35页 |
3.2.2 隔震支座布置 | 第35-38页 |
3.2.3 地震波选择 | 第38-39页 |
3.3 隔震前后结构响应对比 | 第39-46页 |
3.3.1 模态分析对比 | 第39页 |
3.3.2 内力对比 | 第39-43页 |
3.3.3 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43-45页 |
3.3.4 楼层加速度对比 | 第45-46页 |
3.4 罕遇地震下隔震结构动力特性 | 第46-50页 |
3.4.1 隔震支座位移 | 第46-48页 |
3.4.2 隔震支座拉压应力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框剪隔震结构隔震层楼板应力分析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楼板分析原理 | 第51-53页 |
4.2.1 薄板分析理论 | 第51-52页 |
4.2.2 SAP2000楼板分析模型 | 第52-53页 |
4.3 隔震层楼板应力分析 | 第53-60页 |
4.3.1 楼板应力超越图 | 第54-56页 |
4.3.2 隔震层楼板抗震性能 | 第56-59页 |
4.3.3 隔震层楼板开洞影响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附设黏滞阻尼器的隔震层参数优化 | 第61-8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隔震层附设黏滞阻尼器 | 第61-63页 |
5.2.1 黏滞阻尼器概述 | 第62页 |
5.2.2 附加阻尼比计算 | 第62-63页 |
5.3 黏滞阻尼器最优附加阻尼比 | 第63-72页 |
5.3.1 隔震效果指标 | 第63-64页 |
5.3.2 阻尼器参数选取及布置 | 第64-65页 |
5.3.3 隔震效果分析 | 第65-72页 |
5.4 附设黏滞阻尼器对橡胶支座选择的影响 | 第72-75页 |
5.4.1 叠层橡胶支座的调整 | 第72-73页 |
5.4.2 调整后的组合隔震结构分析 | 第73-75页 |
5.5 隔震层经济性分析 | 第75-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