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论文

大跨环形空腹索桁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简介第12-15页
        1.2.1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发展概况第12-13页
        1.2.2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分类第13-14页
        1.2.3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性能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1 大跨空间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方法第15页
        1.3.2 大跨空间结构的等效静力风荷载第15-16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6-19页
第二章 环形索桁结构的形态分析第19-31页
    2.1 铰接杆系结构的平衡矩阵第19-21页
    2.2 初始预应力的求解第21-23页
        2.2.1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第21-22页
        2.2.2 奇异值分解的合理性第22页
        2.2.3 索桁结构的可行预应力第22-23页
    2.3 结构初始内力分布算例第23-27页
        2.3.1 平面索桁架第23-25页
        2.3.2 环形索桁结构第25-27页
    2.4 环形索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第27-29页
        2.4.1 CC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第27-28页
        2.4.2 EE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第28页
        2.4.3 EC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风荷载模拟第31-43页
    3.1 近地风特性第31-33页
        3.1.1 平均风特性第31-32页
        3.1.2 脉动风特性第32-33页
    3.2 基于AR模型的风速时程模拟方法第33-35页
    3.3 环形索桁结构上部节点脉动风速时程第35-38页
        3.3.1 模拟结果第35-36页
        3.3.2 自谱精度分析第36-38页
        3.3.3 互谱精度分析第38页
    3.4 环形索桁结构的体型系数第38-40页
        3.4.1 结构数值模型建立第38-39页
        3.4.2 求解参数设置第39页
        3.4.3 风场结果分析第39-40页
    3.5 环形索桁结构的风荷载时程第40-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风振系数第43-59页
    4.1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动力特性第43-47页
        4.1.1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自振频率及振型第43-44页
        4.1.2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阻尼的计算第44页
        4.1.3 环形索桁结构动力特性算例第44-47页
    4.2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时程分析第47-54页
        4.2.1 风振响应时程分析方法第47页
        4.2.2 动力响应微分方程的求解第47-49页
        4.2.3 节点位移结果第49-51页
        4.2.4 单元内力结果第51-54页
    4.3 峰值因子取值的探讨第54-55页
    4.4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风振系数研究第55-57页
        4.4.1 位移风振系数第56页
        4.4.2 内力风振系数第56页
        4.4.3 整体风振系数第56页
        4.4.4 计算结果分析第56-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环形空腹索桁结构的抗风设计第59-71页
    5.1 环形索桁结构风振响应的静力等效第59-61页
        5.1.1 非线性调整系数第59页
        5.1.2 等效静风响应第59-60页
        5.1.3 CC型索桁风振响应的静力等效第60-61页
    5.2 环形索桁结构风振系数的参数分析第61-67页
        5.2.1 基本风速的影响第61-63页
        5.2.2 初始内力的影响第63-64页
        5.2.3 桅杆高度的影响第64-66页
        5.2.4 结构形状的影响第66-67页
    5.3 环形索桁结构风振系数结果分析第67-70页
        5.3.1 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第67-68页
        5.3.2 等效静力方法与时程方法结果对比第68-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全文总结第71-72页
    6.2 研究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特征与历史功能关联角度的沙溪古镇价值判定研究
下一篇:多高层隔震结构的隔震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