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1.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16-18页 |
1.3.1 肖特基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7页 |
1.3.2 双层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7页 |
1.3.3 体相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7-18页 |
1.3.4 叠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8页 |
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过程 | 第18-20页 |
1.5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 | 第20-35页 |
1.5.1 电极材料 | 第20页 |
1.5.2 活性层材料 | 第20-27页 |
1.5.3 界面层材料 | 第27-35页 |
1.6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制备 | 第35-36页 |
1.6.1 前期准备工作 | 第35-36页 |
1.6.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36页 |
1.7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表征 | 第36-40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3页 |
第二章 乙醇胺功能化富勒烯衍生物作为阴极界面层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 第53-75页 |
2.1 前言 | 第53-5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2.2.2 电池器件制备 | 第55-56页 |
2.2.3 循环伏安法和UV-Vis测试C_(60)-ETA的LUMO和HOMO能级 | 第56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56-5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2.3.1 C_(60)-ETA作为阴极界面层对正型聚合物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2.3.2 C_(60)-ETA作为阴极界面层对器件性能的提升机理 | 第59-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第三章 超薄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作为阴极界面层提高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75-99页 |
3.1 前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8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6-77页 |
3.2.2 Mg_xAl-NO_3-LDH的合成 | 第77-78页 |
3.2.3 电池器件的制备 | 第78-79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79-8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0-93页 |
3.3.1 不同Mg:Al比例的Mg_xAl-NO_3-LDH的制备及表征 | 第80-83页 |
3.3.2 Mg_xAl-NO_3-LDH纳米片作为CIL对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83-85页 |
3.3.3 Mg_xAl-NO_3-LDH纳米片作为CIL提升电池器件性能的机理 | 第85-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第四章 铜-氮双掺杂超薄碳纳米片作为阴极界面层提高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 | 第99-119页 |
4.1 前言 | 第99-10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0-10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100-101页 |
4.2.2 铜-氮掺杂超薄碳纳米片的制备 | 第101页 |
4.2.3 电池器件制备 | 第101-102页 |
4.2.4 测试与表征 | 第102-103页 |
4.3 实验结构与讨论 | 第103-114页 |
4.3.1 铜-氮掺杂超薄碳纳米片的基本表征 | 第103-106页 |
4.3.2 铜-氮掺杂超薄碳纳米片作为CIL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4.3.3 铜-氮掺杂超薄碳纳米片作为CIL提升器件性能的机理 | 第108-11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第五章 氨基-硅烷偶联剂作为阴极界面层在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119-143页 |
5.1 前言 | 第119-12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0-123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20-121页 |
5.2.2 电池器件制备 | 第121-122页 |
5.2.3 测试与表征 | 第122-12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8页 |
5.3.1 氨基-硅烷偶联剂蒸汽处理ITO玻璃基底对ITO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5.3.2 氨基-硅烷偶联剂作为阴极界面层对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5.3.3 氨基-硅烷偶联剂作为阴极界面层提升电池器件性能的机理 | 第127-1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43-145页 |
6.2 展望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