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蓝图的服务型制造系统流程改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第16-33页 |
2.1 服务型制造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2 服务型制造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 客户参与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4 服务蓝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2.4.1 服务蓝图的概念 | 第24-25页 |
2.4.2 服务蓝图的构成 | 第25-27页 |
2.4.3 可视分界线定位研究 | 第27-28页 |
2.4.4 基于服务蓝图的业务流程改善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2.5 相关研究评述 | 第31-33页 |
第3章 基于服务蓝图的服务型制造系统架构 | 第33-43页 |
3.1 传统制造系统的分析 | 第33-34页 |
3.2 服务型制造系统分析 | 第34-37页 |
3.2.1 服务型制造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3.2.2 服务型制造系统的结构模型 | 第35-37页 |
3.3 服务蓝图嵌入服务型制造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39页 |
3.4 基于服务蓝图的服务型制造系统的基础框架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第4章 服务型制造系统的可视分界线定位 | 第43-58页 |
4.1 可视分界线定位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4.2 可视分界线定位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4页 |
4.2.2 指标构成分析 | 第44-45页 |
4.3 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45-49页 |
4.3.1 改进的TOPSIS优越性分析 | 第45-46页 |
4.3.2 模型基本步骤 | 第46-49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49-56页 |
4.4.1 实例背景 | 第49-51页 |
4.4.2 可视分界线的定位 | 第51-55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可视分界线确定下的流程活动改善 | 第58-72页 |
5.1 可视分界线定位下的流程活动改善原因 | 第58页 |
5.2 流程活动相关性分析 | 第58-60页 |
5.2.1 流程活动相关性评判准则 | 第58-59页 |
5.2.2 流程活动之间相关度计算 | 第59-60页 |
5.3 基于模糊树图的流程改善步骤 | 第60-62页 |
5.4 实例分析 | 第62-70页 |
5.4.1 原有的系统产品服务提供流程蓝图 | 第62-64页 |
5.4.2 基于模糊树图的改善 | 第64-68页 |
5.4.3 改善后的系统产品服务提供流程蓝图 | 第68-70页 |
5.4.4 结果分析 | 第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学研究情况 | 第83页 |
A.学术论文 | 第83页 |
B.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