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课程改革与导学案的发展 | 第11-12页 |
2.教师与学生的疑惑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调查J高中生物学导学案的设计现状 | 第13页 |
2.探究改进生物学导学案的策略 | 第13页 |
3.对J高中现行生物学导学案提出优化建议 | 第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提高教学质量 | 第13页 |
2.为J高中一线生物学教师设计导学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 第13页 |
3.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 | 第13-14页 |
(四) 研究设计 | 第14-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导学案 | 第17-18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导学案发展进程研究 | 第18-20页 |
2.生物学科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5-26页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三、J高中生物学导学案设计现状及分析 | 第27-35页 |
(一) “学习目标”设计生硬而空泛 | 第27-28页 |
(二) “新课导学”缺乏探究性 | 第28-30页 |
(三) “课堂小结”模式化,缺乏灵活性 | 第30-32页 |
(四) “习题设计”方式单一 | 第32-33页 |
(五) “课后反思”形式化 | 第33-35页 |
四、导学案改进策略 | 第35-42页 |
(一) 导学案设计的改进原则 | 第35页 |
(二) 导学案设计的改进策略 | 第35-42页 |
1.分解法制定“学习目标” | 第35-38页 |
2.丰富“新课导学”内容,创设思考的环境 | 第38-39页 |
3.“课堂小结”表现形式多样化 | 第39-40页 |
4.分层设计习题 | 第40页 |
5.多方面进行“课后反思” | 第40-42页 |
五、导学案改进案例及分析 | 第42-58页 |
(一) 导学案的比较分析 | 第42-49页 |
1.“学习目标”的改进分析 | 第42-43页 |
2.“新课导学”的改进分析 | 第43-45页 |
3.“课堂小结”的改进分析 | 第45-46页 |
4.“习题设计”的改进分析 | 第46-48页 |
5.“课后反思”的改进分析 | 第48-49页 |
(二) 导学案设计改进的实践案例及分析 | 第49-58页 |
1.课堂导入环节重视“学习目标”的渗透 | 第49-50页 |
2.教师合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 第50-53页 |
3.即学即练,及时反馈 | 第53-54页 |
4.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课堂小结” | 第54-55页 |
5.“课后反思”环节学生缺乏主动性 | 第55页 |
6.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第55-56页 |
7.导学案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6-58页 |
六、研究反思与建议 | 第58-61页 |
(一) 导学案改进的研究反思 | 第58-59页 |
1.教师的变化 | 第58页 |
2.学生的变化 | 第58-59页 |
(二) J高中现行导学案设计的改进建议 | 第59-61页 |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导学案设计质量 | 第59页 |
2.注重“二次备课” | 第59页 |
3.重视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要合理引导 | 第59-60页 |
4.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 | 第60-61页 |
七、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1 | 第66-67页 |
附录2 | 第67-68页 |
附录3 | 第68-70页 |
附录4 | 第70-71页 |
附录5 | 第71-76页 |
附录6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