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配位聚合物 | 第8页 |
1.2 两性离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5页 |
1.2.1 吡啶类两性离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3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5-21页 |
第二章 配体结构分析及实验设计 | 第21-26页 |
2.1 配体L_1的结构分析及实验设计 | 第21-23页 |
2.1.1 配体L_1的合成及结构 | 第21-22页 |
2.1.2 基于配体L_1的配合物的合成设计 | 第22-23页 |
2.2 配体L_2的结构分析及实验设计 | 第23-25页 |
2.2.1 配体L_2的合成及结构 | 第23-24页 |
2.2.2 基于配体L_2的配合物的合成设计 | 第24-25页 |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1,3,5-三甲基-2,4,6-三(4-羧基吡啶基-1-亚甲基)苯(L_1)所构筑的配合物 | 第26-44页 |
3.1 配合物1-4的合成 | 第26-27页 |
3.1.1 配合物{[Cd_2(L_1)_2(BDC)(H_2O)_6]·2Br·2EtOH·3 H_2O}_n(1)的合成 | 第26-27页 |
3.1.2 配合物{[CoL_1(TBTA)_(0.5)(H_2O)_4]·ClO_4·2H_2O}_n (2)的合成 | 第27页 |
3.1.3 配合物{[NiL_1(TBTA)_(0.5)(H_2O)_4]·ClO_4·2H_2O}_n(3)的合成 | 第27页 |
3.1.4 配合物{[MnL_1(SCN)(H_2O)_3]·SCN·4H_20}_n (4)的合成 | 第27页 |
3.2 配合物1~4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27-30页 |
3.3 配合物1~4的结构解析 | 第30-35页 |
3.3.1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30-32页 |
3.3.2 配合物2和3的晶体结构 | 第32-33页 |
3.3.3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 | 第33-35页 |
3.4 配合物1~4的性质表征 | 第35-42页 |
3.4.1 红外光谱 | 第35-37页 |
3.4.2 粉末衍射图谱 | 第37-39页 |
3.4.3 热重曲线 | 第39-40页 |
3.4.4 固态荧光性质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1,2,4,5-四(4-羧基吡啶基-1-亚甲基)苯(L_2)所构筑的配合物 | 第44-65页 |
4.1 配合物5~12的合成 | 第44-47页 |
4.1.1 配合物{[Zn(H_2O)_6]·L_2-2NO_3·0.5H_2O}_n(5)的合成 | 第44-45页 |
4.1.2 配合物{[Cd(H_2O)_6]·L_2-2NO_3·0.5H_2O}_n(6)的合成 | 第45页 |
4.1.3 配合物{[Co(H_2O)_6]·L_2-2NO_3·0.5H_2O}_n(7)的合成 | 第45页 |
4.1.4 配合物{[Ni(H_2O)_6]·L_2-2NO_3·0.5H_2O}_n(8)的合成 | 第45页 |
4.1.5 配合物{NiL_2(SCN)_2(H_2O)_2]·NO_3·2H_2O}_n(9)的合成 | 第45-46页 |
4.1.6 配合物{[MnL_2(SCN)_2(H_2O)_2]·NO_3·2H_2O}_n(10)的合成 | 第46页 |
4.1.7 配合物{[Mn(L_2)_(0.5)(SCN)_2(H_2O)_2]·2H_2O}_n(11)的合成 | 第46页 |
4.1.8 配合物{[Co_5(L_2)_2(N_3)_8(H_2O)_2]·2NO_3·10H_2O}_n(12)的合成 | 第46-47页 |
4.2 配合物5~12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47-50页 |
4.3 配合物5~12的结构解析 | 第50-56页 |
4.3.1 配合物5~8 | 第50-51页 |
4.3.2 配合物9和10 | 第51-53页 |
4.3.3 配合物11 | 第53-54页 |
4.3.4 配合物12 | 第54-56页 |
4.4 配合物5-12的性质表征 | 第56-63页 |
4.4.1 红外光谱 | 第56-58页 |
4.4.2 粉末衍射图谱 | 第58-59页 |
4.4.3 热重曲线 | 第59-61页 |
4.4.4 固态荧光性质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