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苯胺共聚物概述 | 第11-12页 |
1.2 苯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结构和反应方程式 | 第12-16页 |
1.2.1 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1.2.2 苯胺共聚物的结构 | 第13-15页 |
1.2.3 反应方程式 | 第15-16页 |
1.3 钯分离工艺现状 | 第16-21页 |
1.3.1 沉淀法 | 第16-17页 |
1.3.2 溶剂萃取法 | 第17页 |
1.3.3 固相萃取法 | 第17-18页 |
1.3.4 离子交换吸附法 | 第18页 |
1.3.5 吸附剂法 | 第18-21页 |
1.3.5.1 吸附剂分类 | 第18-19页 |
1.3.5.2 各种钯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对比 | 第19-21页 |
1.3.6 其他方法 | 第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选题意义 | 第21-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AN/MOBA共聚物的表征与吸附钯性能研究 | 第23-5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3 合成AN/MOBA共聚物 | 第24页 |
2.1.4 吸附试验 | 第24-25页 |
2.2 AN/MOBA共聚物及其与Pd(Ⅱ)结合产物的表征 | 第25-36页 |
2.2.1 元素分析 | 第25-26页 |
2.2.2 氮气吸附-脱附 | 第26-27页 |
2.2.3 热重(TGA)分析 | 第27-28页 |
2.2.4 紫外-可见光谱(UV-Vis)表征 | 第28-29页 |
2.2.5 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29-30页 |
2.2.6 形貌分析(SEM/EDS) | 第30-32页 |
2.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33页 |
2.2.8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3-36页 |
2.3 AN/MOBA共聚物吸附Pd(Ⅱ)的性能研究 | 第36-49页 |
2.3.1 AN/MOBA投料摩尔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2 HCl酸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8-41页 |
2.3.3.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39页 |
2.3.3.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39页 |
2.3.3.3 Intra-particle扩散模型 | 第39页 |
2.3.3.4 Elovich动力学模型 | 第39-41页 |
2.3.4 等温吸附研究 | 第41-43页 |
2.3.4.1 Langmuir等温吸附式 | 第41-42页 |
2.3.4.2 Freundlich等温吸附式 | 第42-43页 |
2.3.5 吸附热力学 | 第43-45页 |
2.3.6 多种离子共存的竞争吸附影响 | 第45-48页 |
2.3.6.1 共存离子对AN/MOBA共聚物吸附Pd(Ⅱ)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6.2 真实料液中AN/MOBA共聚物回收Pd(Ⅱ)的研究 | 第46-48页 |
2.3.7 AN/MOBA共聚物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48-49页 |
2.4 图示法阐释吸附-脱附钯的机理 | 第49-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AN/OMBA共聚物的表征与吸附钯性能研究 | 第53-7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3.1.1 化学试剂 | 第53页 |
3.1.2 合成AN/OMBA共聚物 | 第53页 |
3.1.3 吸附试验 | 第53-54页 |
3.2 AN/OMBA共聚物及其与Pd(Ⅱ)结合产物的表征 | 第54-64页 |
3.2.1 氮气吸附-脱附 | 第54-55页 |
3.2.2 UV-Vis | 第55-56页 |
3.2.3 TGA | 第56-57页 |
3.2.4 SEM/EDS | 第57-58页 |
3.2.5 FT-IR | 第58-60页 |
3.2.6 XRD | 第60-61页 |
3.2.7 XPS | 第61-64页 |
3.3 AN/OMBA共聚物吸附Pd(Ⅱ)的性能研究 | 第64-73页 |
3.3.1 AN/OMBA投料摩尔比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2 HCl酸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6-68页 |
3.3.4 等温吸附研究 | 第68-69页 |
3.3.5 吸附热力学 | 第69-70页 |
3.3.6 AN/OMBA共聚物在真实料液中的应用 | 第70-72页 |
3.3.7 AN/OMBA共聚物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72-73页 |
3.4 图示法阐释吸附钯的机理 | 第73-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四章 AN/AMBA共聚物的表征与吸附钯性能研究 | 第77-9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4.1.1 化学试剂 | 第77页 |
4.1.2 合成AN/AMBA共聚物 | 第77页 |
4.1.3 吸附试验 | 第77-78页 |
4.2 AN/AMBA共聚物及其与Pd(Ⅱ)结合产物的表征 | 第78-87页 |
4.2.1 氮气吸附-脱附 | 第78-79页 |
4.2.2 UV-Vis | 第79-80页 |
4.2.3 TGA | 第80页 |
4.2.4 SEM/EDS | 第80-82页 |
4.2.5 FT-IR | 第82-83页 |
4.2.6 XRD | 第83-84页 |
4.2.7 XPS | 第84-87页 |
4.3 AN/AMBA共聚物吸附Pd(Ⅱ)的性能研究 | 第87-96页 |
4.3.1 HCl酸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88-90页 |
4.3.3 等温吸附研究 | 第90-92页 |
4.3.4 吸附热力学 | 第92-93页 |
4.3.5 AN/AMBA共聚物在真实料液中的应用 | 第93-95页 |
4.3.6 AN/AMBA共聚物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95-96页 |
4.4 图示法阐释吸附的机理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AN/MOBM共聚物的表征与吸附钯性能研究 | 第99-12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5.1.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99页 |
5.1.2 合成AN/MOBM共聚物 | 第99-100页 |
5.1.3 吸附试验 | 第100页 |
5.2 AN/MOBM共聚物及其与Pd(Ⅱ)结合产物的表征 | 第100-111页 |
5.2.1 元素分析 | 第100页 |
5.2.2 氮气吸附-脱附 | 第100-102页 |
5.2.3 UV-Vis | 第102-103页 |
5.2.4 TGA | 第103-104页 |
5.2.5 SEM/EDS | 第104-105页 |
5.2.6 FT-IR | 第105-107页 |
5.2.7 XRD | 第107-108页 |
5.2.8 XPS | 第108-111页 |
5.3 AN/MOBM共聚物吸附Pd(Ⅱ)的性能研究 | 第111-121页 |
5.3.1 AN/MOBM投料摩尔比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3.2 HCl酸度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13-115页 |
5.3.4 等温吸附研究 | 第115-116页 |
5.3.5 吸附热力学 | 第116-118页 |
5.3.6 多种离子共存的竞争吸附影响 | 第118-120页 |
5.3.6.1 共存离子对AN/MOBM共聚物吸附Pd(Ⅱ)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5.3.6.2 AN/MOBM共聚物在真实料液中的应用 | 第119-120页 |
5.3.7 ANMOBM共聚物的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 第120-121页 |
5.4 图示法阐释吸附钯-脱附钯的机理 | 第121-12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25-129页 |
6.1 本论文的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26页 |
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附录 | 第141-145页 |
A.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B. 酸性硫脲脱附钯的晶体数据 | 第142-144页 |
C. 其他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