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少孢节丛孢中三个生物合成基因突变菌株的代谢产物及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少孢节丛孢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第13-22页
    前言第13-14页
    1 少孢节丛孢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第14-17页
        1.1 萜类化合物第14-15页
        1.2 其它类化合物第15-17页
    2 少孢素类似结构Oligosporon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第20-22页
第二章 少孢节丛孢中三个生物合成基因突变菌株的PCR验证和代谢图谱分析第22-32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2-27页
        1.1 材料第22-24页
            1.1.1 实验菌株第22页
            1.1.2 培养基第22-23页
            1.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23-24页
            1.1.4 仪器和设备第24页
        1.2 方法第24-27页
            1.2.1 突变菌株验证第24-26页
            1.2.2 菌株发酵第26页
            1.2.3 样品处理第26-27页
            1.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第27页
    2 实验结果第27-31页
        2.1 突变菌株验证第27-29页
            2.1.1 突变菌株△215g281的PCR验证第27-28页
            2.1.2 突变菌株△215g276和△215g280的PCR验证第28-29页
        2.2 代谢图谱分析第29-31页
            2.2.1 突变菌株△215g281与野生型菌株的代谢图谱分析第29页
            2.2.2 突变菌株△215g276与野生型菌株的代谢图谱分析第29-30页
            2.2.3 突变菌株△215g280与野生型菌株的代谢图谱分析第30-31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1-32页
第三章 突变菌株△215g281特有化合物的分离第32-37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2-35页
        1.1 材料第32页
            1.1.1 实验菌株第32页
            1.1.2 培养基第32页
            1.1.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32页
        1.2 方法第32-35页
            1.2.1 菌株发酵和发酵液预处理第32-33页
            1.2.2 突变菌株发酵液特有化合物分离流程第33-35页
    2 实验结果第35-36页
        2.1 化合物STY-281-1与突变菌株△215g281代谢图谱的分析第35页
        2.2 化合物STY-281-1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35-3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突变菌株△215g276特有化合物的分离和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第37-48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7-40页
        1.1 材料第37-38页
            1.1.1 实验菌株第37页
            1.1.2 供试线虫第37页
            1.1.3 培养基第37页
            1.1.4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37-38页
        1.2 方法第38-40页
            1.2.1 菌株发酵和发酵液预处理第38页
            1.2.2 突变菌株发酵液特有化合物分离流程第38-39页
            1.2.3 化合物毒杀线虫活性测试第39页
            1.2.4 化合物吸引线虫活性测试第39-40页
    2 实验结果第40-46页
        2.1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40-44页
            2.1.1 化合物STY-276-1、STY-276-2和STY-276-3与突变菌株△215g276代谢图谱的分析第40-41页
            2.1.2 化合物STY-276-1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41页
            2.1.3 化合物STY-276-2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41-43页
            2.1.4 化合物STY-276-3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43-44页
        2.2 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第44-46页
            2.2.1 化合物STY-276-2毒杀秀丽隐杆线虫的活性第44-45页
            2.2.2 化合物STY-276-2毒杀南方根结线虫的活性第45-46页
            2.2.3 化合物STY-276-2吸引南方根结线虫的活性第4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6-48页
第五章 突变菌株△215g280特有化合物的分离和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第48-59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8-50页
        1.1 材料第48页
            1.1.1 实验菌株第48页
            1.1.2 供试线虫第48页
            1.1.3 培养基第48页
            1.1.4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8页
        1.2 方法第48-50页
            1.2.1 菌株发酵和发酵液预处理第48页
            1.2.2 突变菌株发酵液特有化合物分离流程第48-50页
            1.2.3 化合物毒杀线虫活性测试第50页
    2 实验结果第50-58页
        2.1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50-56页
            2.1.1 化合物STY-280-1、STY-280-2和STY-280-3与突变菌株△215g280代谢图谱的分析第50-51页
            2.1.2 化合物STY-280-1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51-52页
            2.1.3 化合物STY-280-2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52-54页
            2.1.4 化合物STY-280-3的理化常数和结构鉴定第54-56页
        2.2 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第56-58页
            2.2.1 化合物STY-280-1毒杀秀丽隐杆线虫的活性第56页
            2.2.2 化合物STY-280-2毒杀秀丽隐杆线虫的活性第56-57页
            2.2.3 化合物STY-280-3毒杀秀丽隐杆线虫的活性第57-58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8-59页
第六章 少孢节丛孢中四株生物合成基因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表型比较和分析第59-79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59-61页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9-60页
            1.1.1 实验菌株和线虫第59-60页
            1.1.2 实验培养基第60页
            1.1.3 仪器和设备第60页
        1.2 实验方法第60-61页
            1.2.1 菌落直径和菌丝形态比较第60页
            1.2.2 孢子产量和孢子萌发率比较第60-61页
            1.2.3 捕器产量和捕食能力比较第61页
    2 实验结果第61-77页
        2.1 菌落直径和菌丝形态比较第62-69页
            2.1.1 突变菌株△215g274与野生型菌株菌落直径和菌丝形态比较第62-63页
            2.1.2 突变菌株△215g276与野生型菌株菌落直径和菌丝形态比较第63-65页
            2.1.3 突变菌株△215g278与野生型菌株菌落直径和菌丝形态比较第65-67页
            2.1.4 突变菌株△215g280与野生型菌株菌落直径和菌丝形态比较第67-69页
        2.2 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孢子产量比较第69-70页
        2.3 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孢子萌发率比较第70-71页
        2.4 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捕食线虫能力比较第71-77页
            2.4.1 突变菌株△215g274与野生型菌株捕食能力比较第71-73页
            2.4.2 突变菌株△215g276与野生型菌株捕食能力比较第73-74页
            2.4.3 突变菌株△215g278与野生型菌株捕食能力比较第74-76页
            2.4.4 突变菌株△215g280与野生型菌株捕食能力比较第76-77页
    3 小结与讨论第77-79页
全文总结第79-82页
附录第82-103页
    附录1 化合物图谱第82-102页
    附录2 硕士阶段发表或参与撰写的论文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牦牛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图谱
下一篇:参与秀丽隐杆线虫病原学习的新基因筛选和功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