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海绵动物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1.2 海绵动物中的免疫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1.3 荔枝海绵属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荔枝海绵的形态结构与愈伤过程观察研究 | 第23-4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9-44页 |
2.3.1 荔枝海绵的形态特征 | 第29-30页 |
2.3.2 荔枝海绵的鉴定结果 | 第30-33页 |
2.3.3 皮质层和领细胞层在愈伤过程中的作用 | 第33-38页 |
2.3.4 骨针核心在愈伤过程中的作用 | 第38-43页 |
2.3.5 在切割中受损的成分的可能去向 | 第43-44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荔枝海绵成熟个体间的识别现象 | 第46-56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2.1 实验生物的获取与养殖 | 第46-47页 |
3.2.2 荔枝海绵自体和异体识别现象 | 第47-48页 |
3.2.3 时间因素对荔枝海绵同种异体识别现象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3.3.1 荔枝海绵自体识别和同种异体识别现象 | 第49-52页 |
3.3.2 时间因素对荔枝海绵同种异体识别现象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荔枝海绵芽体的识别现象 | 第56-67页 |
4.1 引言 | 第56-58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4.2.1 荔枝海绵芽体的采集与暂养 | 第58-59页 |
4.2.2 荔枝海绵芽体的同母体识别与异母体排斥现象 | 第59-60页 |
4.2.3 脱离母体时间对荔枝海绵芽体免疫识别现象的影响 | 第6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4.3.1 同母体来源的芽体识别现象 | 第60-62页 |
4.3.2 异母体来源的芽体识别现象 | 第62-64页 |
4.3.3 脱离母体时间对荔枝海绵芽体免疫识别现象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免疫抑制药物对荔枝海绵芽体异体识别的影响 | 第67-75页 |
5.1 引言 | 第67-69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0-74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荔枝海绵芽体免疫识别过程的转录组研究 | 第75-91页 |
6.1 引言 | 第75-76页 |
6.2 实验材料的组别 | 第76-77页 |
6.3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第77-89页 |
6.3.1 转录组测序数据概况 | 第77页 |
6.3.2 转录组序列组装结果 | 第77-78页 |
6.3.3 转录组Unigene功能注释及COG分类 | 第78-87页 |
6.3.4 转录组Unigene表达差异分析 | 第87-89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89-9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91-92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