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厦门市新机场鸟类生态补偿地选择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7-25页
    1.1 湿地的生态补偿第17-18页
    1.2 生态环境类型和鸟类关系第18-19页
    1.3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第19-20页
        1.3.1 大型底栖动物与鸟类关系第19页
        1.3.2 大型底栖动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0页
    1.4 干扰第20-22页
        1.4.1 干扰的概念第20-21页
        1.4.2 人为干扰对鸟类影响第21-22页
    1.5 分析方法第22-25页
        1.5.1 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2 因子分析法第23-25页
第二章 调查地点和调查方法第25-32页
    2.1 调查地点及范围第25-27页
    2.2 调查方法第27-28页
        2.2.1 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第27-28页
        2.2.2 水质调查方法第28页
        2.2.3 人为干扰调查方法第28页
    2.3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4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第29-32页
        2.4.1 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处理第29-30页
        2.4.2 人为干扰数据处理第30-31页
        2.4.3 因子分析法第31-32页
第三章 调查结果第32-58页
    3.1 九溪入海口湿地第32-34页
        3.1.1 九溪入海口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32-33页
        3.1.2 九溪入海口湿地的植物资源第33页
        3.1.3 九溪入海口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33-34页
    3.2 欧厝-澳头湿地第34-37页
        3.2.1 欧厝-澳头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35-36页
        3.2.2 欧厝-澳头湿地的植物资源第36页
        3.2.3 欧厝-澳头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36-37页
    3.3 东坑湾湿地第37-39页
        3.3.1 东坑湾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37-38页
        3.3.2 东坑湾湿地的植物资源第38页
        3.3.3 东坑湾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38-39页
    3.4 下潭尾湿地第39-42页
        3.4.1 下潭尾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40-41页
        3.4.2 下潭尾湿地的植物资源第41页
        3.4.3 下潭尾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41-42页
    3.5 中洲岛湿地第42-44页
        3.5.1 中洲岛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42-43页
        3.5.2 中洲岛湿地的植物资源第43页
        3.5.3 中洲岛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43-44页
    3.6 潘涂湿地第44-46页
        3.6.1 潘涂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44-45页
        3.6.2 潘涂湿地的植物资源第45页
        3.6.3 潘涂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45-46页
    3.7 鳄鱼屿湿地第46-48页
        3.7.1 鳄鱼屿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46-47页
        3.7.2 鳄鱼屿湿地的植物资源第47页
        3.7.3 鳄鱼屿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47-48页
    3.8 凤林生态修复区第48-50页
        3.8.1 凤林生态修复区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49页
        3.8.2 凤林生态修复区的植物资源第49页
        3.8.3 凤林生态修复区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49-50页
    3.9 杏林湾湿地第50-53页
        3.9.1 杏林湾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51-52页
        3.9.2 杏林湾湿地的植物资源第52页
        3.9.3 杏林湾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52-53页
    3.10 五缘湾湿地第53-55页
        3.10.1 五缘湾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53-54页
        3.10.2 五缘湾湿地的植物资源第54页
        3.10.3 五缘湾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54-55页
    3.11 大嶝岛新机场湿地第55-58页
        3.11.1 大嶝岛新机场湿地的主要生态环境类型第55-56页
        3.11.2 大嶝岛新机场湿地的植物资源第56页
        3.11.3 大嶝岛滩涂底质类型及大型底栖动物第56-58页
第四章 结果分析第58-88页
    4.1 生态类型结果分析第58-59页
    4.2 大型底栖动物结果分析第59-80页
        4.2.1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分析第62-64页
        4.2.2 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分析第64-66页
        4.2.3 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第66-68页
        4.2.4 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第68-70页
        4.2.5 四个季节结果综合比较第70-73页
        4.2.6 通过因子分析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10个调查地排名第73-77页
        4.2.7 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第77-80页
    4.3 人为干扰结果第80-86页
        4.3.1 变量选择和标准化处理第80页
        4.3.2 模型建立和求解第80-84页
        4.3.3 结果分析第84-86页
    4.4 综合分析第86-88页
第五章 总结第88-92页
    5.1 建议选择的四个生态补偿地第88-89页
    5.2 生态修复建议第89-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附录第98-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荔枝海绵Tethya actinia的个体间识别现象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人乳头瘤病毒次要结构蛋白L2与主要结构蛋白L1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和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