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 有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 | 第11页 |
2. 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新加坡、泰国教育上的睦邻合作 | 第11-12页 |
(三)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2-13页 |
1. 研究生 | 第12页 |
2. 培养模式 | 第12页 |
3. 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12-13页 |
(四)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 | 第17-1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主要框架 | 第18-19页 |
一、新加坡、泰国研究生教育比较的基础 | 第19-27页 |
(一) 地理位置的毗邻性 | 第19页 |
(二) 政治文化的相通性 | 第19-20页 |
(三) 教育投资的经济实用性 | 第20-22页 |
1. 新加坡的教育投资与发展 | 第20-21页 |
2. 泰国的教育投资与发展 | 第21-22页 |
(四) 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性 | 第22-23页 |
(五)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源性 | 第23-24页 |
(六) 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 | 第24-25页 |
(七) 研究生学位类型的相似性 | 第25-27页 |
1. 新加坡研究生学位类型 | 第25页 |
2. 泰国研究生学位类型 | 第25-27页 |
二、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剖析 | 第27-34页 |
(一) 培养目标 | 第27页 |
(二) 培养方式 | 第27-32页 |
1. 招生选拔 | 第27-28页 |
2. 培养年限 | 第28-29页 |
3. 课程与教学 | 第29-31页 |
4. 导师制 | 第31页 |
5. 科学研究 | 第31-32页 |
(三) 培养评价 | 第32-34页 |
1. 课程考核 | 第32页 |
2. 毕业要求 | 第32-34页 |
三、泰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剖析 | 第34-39页 |
(一) 培养目标 | 第34页 |
(二) 培养方式 | 第34-37页 |
1. 招生选拔 | 第34-35页 |
2. 培养年限 | 第35页 |
3. 课程与教学 | 第35-36页 |
4. 导师制 | 第36-37页 |
5. 科学研究 | 第37页 |
(三) 培养评价 | 第37-39页 |
1. 课程考核 | 第37-38页 |
2. 毕业要求 | 第38-39页 |
四、新加坡、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39-45页 |
(一) 新加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39-42页 |
1. 灵活的课程模块系统 | 第39页 |
2. 有效的教学方式 | 第39页 |
3. 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4. 持续性的教育投资政策 | 第40页 |
5. 一体化的产研学 | 第40-41页 |
6. 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 第41-42页 |
(二) 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42-45页 |
1. 私立补充式教育模式 | 第43页 |
2. 灵活的入学方式 | 第43页 |
3. 充足的教育经费 | 第43页 |
4. 弹性学制与特色课程 | 第43-44页 |
5. 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合作 | 第44-45页 |
五、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45-50页 |
(一) 加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投资 | 第45页 |
(二) 学以致用,因材施教 | 第45-46页 |
(三)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 第46页 |
(四) 调整研究生培养年限 | 第46-47页 |
(五) 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 第47-50页 |
1. 重视研究生外语教学 | 第47页 |
2. 鼓励师生跨国联合培养 | 第47页 |
3. 引进国际性教材和课程 | 第47-48页 |
4. 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 第48页 |
5. 积极调整留学生政策 | 第48-49页 |
6. 因地制宜,加强中国—新、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