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四)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 情感 | 第15-16页 |
2. 情感教育 | 第16-17页 |
3. 当代大学生 | 第17页 |
(五)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特征 | 第19-24页 |
(一)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 第20页 |
(二)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关注人自身体验的教育 | 第20-21页 |
(三)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富含人文精神的教育 | 第21-22页 |
(四)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 第22页 |
(五)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教育 | 第22-23页 |
(六) 大学生情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感自控的教育 | 第23-24页 |
三、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 | 第24-33页 |
(一) 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价值 | 第24-29页 |
1. 认知发展价值 | 第24-25页 |
2. 人文素养提高价值 | 第25-26页 |
3. 社会化发展价值 | 第26-27页 |
4. 道德素质提升价值 | 第27页 |
5. 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价值 | 第27-28页 |
6. 生活质量提高价值 | 第28-29页 |
7. 审美能力提高价值 | 第29页 |
(二) 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外在价值 | 第29-33页 |
1. 政治价值 | 第29-30页 |
2. 经济价值 | 第30-31页 |
3. 文化价值 | 第31页 |
4. 生态价值 | 第31-33页 |
四、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一) 情感教育目的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感体验 | 第33-34页 |
(二) 情感教育内容出现表面化和庸俗化倾向 | 第34页 |
(三) 情感教育方法缺少师生交流和沟通 | 第34-35页 |
(四) 情感教育实践没有处理好情感与智育和德育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五) 情感教育中的教师情感世界苍白,不能很好地实施情感传递 | 第36-37页 |
(六) 情感教育中的学生情感处于压抑的状态,难以体现出主体性 | 第37页 |
(七) 情感教育效果失去了对人类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 第37-39页 |
五、造成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的原因 | 第39-46页 |
(一) 大学生自身的缺陷 | 第39-42页 |
1. 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异化 | 第39-41页 |
2. 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迷失 | 第41-42页 |
(二)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当因素 | 第42-44页 |
1. 高校教师的教学原因 | 第42-43页 |
2.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原因 | 第43-44页 |
(三) 社会转型的变化与冲击 | 第44-46页 |
1. 时代环境的冲击 | 第44页 |
2. 不适宜大学生情感教育发展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 第44-46页 |
六、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 | 第46-56页 |
(一) 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形式建议 | 第46-52页 |
1. 要具有同情心 | 第46-47页 |
2. 要具有关心的品质 | 第47-48页 |
3. 要具有尊重的意识 | 第48-49页 |
4. 要具有感动的情感 | 第49页 |
5. 要具有感恩的情怀 | 第49-50页 |
6. 要具有沟通的能力 | 第50-51页 |
7. 要具有宽容的胸怀 | 第51-52页 |
8. 要具有赞赏的行为 | 第52页 |
(二) 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具体建议 | 第52-56页 |
1. 在教育理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第52-53页 |
2.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育情境,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 第53页 |
3. 优化情感教育价值实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 第53页 |
4. 加强对大学生情感自我培养的指导与帮助 | 第53-54页 |
5. 通过集体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情感教育 | 第54页 |
6. 完善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 | 第54页 |
7. 提高高校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