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中部古近纪—新近纪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耦合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关键问题 | 第12-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20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完成主要研究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区域应力场与断裂体系特征 | 第22-31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2-23页 |
2.2 区域应力场演化 | 第23-25页 |
2.2.1 前中生代应力场 | 第23页 |
2.2.2 中生代应力场 | 第23-24页 |
2.2.3 新生代应力场 | 第24-25页 |
2.3 断裂体系特征 | 第25-29页 |
2.3.1 断裂级别划分 | 第25-26页 |
2.3.2 断裂体系划分 | 第26-28页 |
2.3.3 断裂展布规律 | 第28-29页 |
2.4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构造地层格架及其形成演化 | 第31-69页 |
3.1 构造层序划分 | 第31-32页 |
3.1.1 下构造层(燕山期) | 第31页 |
3.1.2 中构造层(早喜山期) | 第31-32页 |
3.1.3 上构造层(晚喜山期) | 第32页 |
3.2 山前带构造解释与地质建模 | 第32-46页 |
3.2.1 地震资料解释 | 第32-40页 |
3.2.2 构造建模 | 第40-46页 |
3.3 构造地层格架 | 第46-51页 |
3.3.1 构造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46-48页 |
3.3.2 构造变形特征 | 第48-51页 |
3.4 构造活动期次与幕次厘定 | 第51-58页 |
3.4.1 地层接触关系 | 第51-53页 |
3.4.2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 第53-58页 |
3.4.3 构造活动期次 | 第58页 |
3.5 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 第58-62页 |
3.5.1 马仙断裂 | 第59页 |
3.5.2 赛南断裂 | 第59-61页 |
3.5.3 绿南断裂 | 第61页 |
3.5.4 锡北断裂 | 第61-62页 |
3.6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恢复 | 第62-69页 |
第四章 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发育控制因素 | 第69-91页 |
4.1 地层序列及分布差异性 | 第69-77页 |
4.1.1 地层特征 | 第69-73页 |
4.1.2 地层分布及差异性 | 第73-76页 |
4.1.3 地层残留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76-77页 |
4.2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77-87页 |
4.2.1 层序界面识别 | 第77-81页 |
4.2.2 层序地层格架 | 第81-87页 |
4.3 层序发育控制因素 | 第87-91页 |
第五章 古物源与沉积特征 | 第91-114页 |
5.1 古物源分析 | 第91-98页 |
5.2 沉积相识别标志与类型 | 第98-108页 |
5.2.1 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98-100页 |
5.2.2 沉积相类型 | 第100-108页 |
5.3 典型野外剖面沉积特征 | 第108-114页 |
第六章 沉积充填演化与沉积模式 | 第114-127页 |
6.1 沉积充填序列 | 第114-119页 |
6.1.1 纵向沉积充填序列 | 第114页 |
6.1.2 横向沉积充填序列 | 第114-118页 |
6.1.3 沉积体系划分 | 第118-119页 |
6.2 沉积充填演化 | 第119-124页 |
6.2.1 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 第119-120页 |
6.2.2 沉积充填演化 | 第120-124页 |
6.3 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充填模式 | 第124-127页 |
第七章 构造-沉积耦合关系及其控藏作用 | 第127-157页 |
7.1 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 第127页 |
7.1.1 构造演化控制沉积底型形成 | 第127页 |
7.1.2 沉积底型控制沉积充填结构 | 第127页 |
7.2 储层发育与储盖配置 | 第127-136页 |
7.2.1 储层类型与物性特征 | 第127-133页 |
7.2.2 储盖配置关系 | 第133-136页 |
7.3 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演化 | 第136-145页 |
7.4 古构造与圈闭形成 | 第145-150页 |
7.5 油气藏形成与调整改造 | 第150-152页 |
7.6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52-157页 |
结论 | 第157-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作者简介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