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9页 |
1.2.1 致密砂岩成岩历史 | 第13-15页 |
1.2.2 致密砂岩孔隙成因及演化历史 | 第15-17页 |
1.2.3 碎屑岩优质储层 | 第17-18页 |
1.2.4 大牛地气田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5 存在问题及选题依据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1.3.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33页 |
2.1 区域构造 | 第23-27页 |
2.2 晚古生代沉积及层序地层学 | 第27-31页 |
2.2.1 上石炭统太原组 | 第27-29页 |
2.2.2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 第29-31页 |
2.3 埋藏史和热史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33-61页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3-50页 |
3.1.1 碎屑颗粒发育特征 | 第33-41页 |
3.1.2 自生矿物发育特征 | 第41-50页 |
3.2 物性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3.3 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 第51-55页 |
3.3.1 太2段孔隙类型 | 第51-52页 |
3.3.2 盒1段孔隙类型 | 第52-53页 |
3.3.3 不同层段储层孔隙特征对比 | 第53-55页 |
3.4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 第55-59页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优质储层的界定 | 第61-69页 |
4.1 储层异常高孔渗带 | 第61-65页 |
4.1.1 正常压实曲线与异常高孔渗带 | 第61-62页 |
4.1.2 异常高孔渗带内幕解剖 | 第62-65页 |
4.2 有效储层物性下限 | 第65-68页 |
4.2.1 试油(气)法 | 第66页 |
4.2.2 分布函数法 | 第66-68页 |
4.3 优质储层物性下限 | 第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储层成岩演化历史 | 第69-81页 |
5.1 成岩矿物共生序列 | 第69-70页 |
5.2 碳酸盐胶结形成温度 | 第70-72页 |
5.3 石英胶结形成温度 | 第72-75页 |
5.4 成岩演化历史 | 第75-79页 |
5.4.1 早成岩阶段 | 第76页 |
5.4.2 中成岩A阶段 | 第76-79页 |
5.4.3 中成岩B阶段 | 第79页 |
5.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储层孔隙演化历史 | 第81-97页 |
6.1 反演回剥法 | 第81-84页 |
6.2 成岩相划分 | 第84-87页 |
6.3 不同成岩相储层孔隙演化史 | 第87-95页 |
6.3.1 压实压溶硅质胶结成岩相 | 第87-89页 |
6.3.2 溶解成岩相 | 第89-91页 |
6.3.3 钙质胶结交代成岩相 | 第91-95页 |
6.4 成岩相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 第95-96页 |
6.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 第97-107页 |
7.1 优质储层控制因素 | 第97-105页 |
7.1.1 骨架颗粒影响 | 第97-100页 |
7.1.2 粒度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7.1.3 成岩因素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7.1.4 酸性流体来源 | 第104-105页 |
7.2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 第105页 |
7.3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 第107-120页 |
8.1 岩相展布特征 | 第107-110页 |
8.2 成岩相测井响应 | 第110-117页 |
8.2.1 测井曲线优选 | 第111-113页 |
8.2.2 判别方法选取 | 第113页 |
8.2.3 单井成岩相检验 | 第113-114页 |
8.2.4 成岩相展布规律 | 第114-117页 |
8.3 优质储层分布规律 | 第117-119页 |
8.4 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