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钻井工程论文--洗井、固井、完井、油层损害与预防论文--钻井液的使用与处理论文

东方13区块储层钻井液污染测井响应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摘要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19页
        1.2.1 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储层损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储层污染测井评价技术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6-19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1-31页
    2.1 研究区地质简况第21-22页
    2.2 沉积背景第22-27页
        2.2.1 构造特征第23页
        2.2.2 岩石学特征第23-24页
        2.2.3 储层物性特征第24页
        2.2.4 孔隙结构特征第24-26页
        2.2.5 压力与温度系统第26-27页
    2.3 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结果第27-28页
    2.4 钻井概况第28-29页
    2.5 测井资料概况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岩心钻井液侵入实验与测井响应特征第31-59页
    3.1 钻井液侵入的基本规律第31-32页
    3.2 多岩心联测钻井液污染专用设备研制第32-36页
    3.3 钻井液侵入实验内容第36-37页
    3.4 钻井液侵入实验流程第37-38页
    3.5 实验与井筒钻井液滤失规律研究第38-43页
        3.5.1 滤失量计算模型第38-39页
        3.5.2 井筒条件下钻井液滤失量的折算第39-42页
        3.5.3 侵入深度估算第42-43页
    3.6 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43-52页
        3.6.1 核磁共振孔渗对比第43-48页
        3.6.2 电阻率对比第48-50页
        3.6.3 纵波速度对比第50-52页
    3.7 现场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52-58页
        3.7.1 测井资料对钻井液侵入的响应敏感程度分析第52-56页
        3.7.2 随钻与复测电阻率对比判定法第56-57页
        3.7.3 随钻与电缆电阻率对比判定法第57-58页
    3.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电阻率的无侵反演方法研究与应用第59-103页
    4.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响应特征分析第59-65页
        4.1.1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无侵反演的必要性第59页
        4.1.2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的测井理论分析第59-63页
        4.1.3 随钻电阻率测井仿真方法第63-65页
    4.2 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第65-71页
        4.2.1 随钻电磁波测井探测深度第65-67页
        4.2.2 随钻电磁波测井纵向分辨率第67-68页
        4.2.3 测井响应特征及侵入深度定性判别第68-71页
    4.3 随钻电阻率联合反演技术研究第71-78页
        4.3.1 联合反演算法第72-74页
        4.3.2 联合反演流程第74-75页
        4.3.3 反演收敛性与置信度第75-78页
    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处理第78-98页
        4.4.1 东方区资料处理工作量第78页
        4.4.2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78-79页
        4.4.3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电阻率反演第79-91页
        4.4.4 东方区随钻电阻率测井侵入校正第91-92页
        4.4.5 东方区随钻测井资料视电阻率反演验证第92-98页
    4.5 东方区钻井液侵入规律探索性研究第98-101页
        4.5.1 时间推移下随钻电磁波视电阻率变化特征第98-100页
        4.5.2 钻井液侵入半径的多元规律第100-101页
    4.6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五章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第103-146页
    5.1 东方13 区块测井渗透率评价的现状第103-105页
    5.2 基于侵入实验的污染前后渗透率评价方法第105-107页
    5.3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渗透率计算方法第107-127页
        5.3.1 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研究第107-114页
        5.3.2 基于孔隙结构表征的渗透率精细建模第114-127页
    5.4 储层钻井液侵入后渗透率评价方法第127-134页
        5.4.1 Timur-Coates束缚水渗透率第128-129页
        5.4.2 Swason参数计算渗透率方法第129-132页
        5.4.3 两种核磁计算渗透率应用效果比较第132-134页
    5.5 储层受钻井液侵入前后的渗透率评价应用效果第134-136页
    5.6 基于电缆核磁共振T2 谱校正的储层无侵渗透率反演方法第136-143页
        5.6.1 污染后核磁共振T2 谱形态校正模型研究第136-140页
        5.6.2 应用效果第140-143页
    5.7 本章小结第143-146页
第六章 储层污染程度测井评价应用第146-153页
    6.1 储层损害评价关键参数研究第146-148页
        6.1.1 污染深度第146页
        6.1.2 渗透率损害比计算第146-147页
        6.1.3 储层污染表皮系数测井估算及验证资料确定第147-148页
    6.2 储层污染多参数测井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处理第148-150页
    6.3 应用效果第150-153页
结论与建议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作者简介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北缘中部古近纪—新近纪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耦合关系研究
下一篇:深水钻井气侵后环空多相流流动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