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1.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概述 | 第11-18页 |
1.1 病毒发生和寄主范围 | 第11-14页 |
1.2 病毒的传播 | 第14-16页 |
1.3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4 病毒转录与复制 | 第17-18页 |
2. 负义单链RNA病毒核衣壳蛋白与RNA互作特性 | 第18-21页 |
2.1 核衣壳蛋白特异性识别病毒基因组RNA末端序列 | 第18-19页 |
2.2 核衣壳蛋白结合mRNA帽子结构后特异性识别病毒基因组RNA | 第19-20页 |
2.3 核衣壳蛋白结合病毒其他蛋白后特异性识别病毒基因组RNA | 第20页 |
2.4 核衣壳蛋白具有RNA分子伴侣(RNA chaperone)活性 | 第20-21页 |
3.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核衣壳蛋白晶体结构揭示包壳机制 | 第21-29页 |
第二章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与基因组RNA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第29-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46页 |
1.1 菌株、质粒和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2 载体构建 | 第29-30页 |
1.3 目的基因PCR扩增 | 第30-31页 |
1.4 PCR产物的纯化 | 第31-32页 |
1.5 双酶切体系 | 第32页 |
1.6 连接体系 | 第32-33页 |
1.7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Dpn I进行突变体快速构建方法 | 第33页 |
1.8 大肠杆菌高效DH5α感受态制备和转化 | 第33-34页 |
1.9 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 | 第34-35页 |
1.10 大肠杆菌质粒DNA抽提方法 | 第35-36页 |
1.11 测序及结果分析 | 第36页 |
1.12 感受态细胞Rosstta (DE3)制备及转化 | 第36-37页 |
1.13 蛋白质原核表达及其纯化 | 第37-38页 |
1.1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8-41页 |
1.15 不连续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Blue PAGE) | 第41-42页 |
1.16 蛋白质定量方法 | 第42-43页 |
1.17 TEV切除6×His蛋白标签方法 | 第43页 |
1.18 RNA体外转录 | 第43-44页 |
1.19 RNA探针地高辛标记反应体系 | 第44页 |
1.20 RNA纯化回收 | 第44页 |
1.21 蛋白质中RNA电泳分析方法 | 第44页 |
1.22 蛋白质体外交联 | 第44页 |
1.23 凝胶电泳阻滞分析 | 第44-45页 |
1.24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45-46页 |
1.25 蛋白质同源建模 | 第46页 |
1.26 蛋白质序列多重比对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72页 |
2.1 番茄斑萎病毒自身互作形成多聚体研究 | 第46-52页 |
2.1.1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以及原核表达纯化 | 第46-47页 |
2.1.2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同源模型构建 | 第47-49页 |
2.1.3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能够在体外形成系列不同聚合状态的多聚体 | 第49-51页 |
2.1.4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末端区域影响多聚体形成 | 第51-52页 |
2.2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结合单链RNA特性 | 第52-64页 |
2.2.1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能够结合单链RNA | 第52-55页 |
2.2.2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与RNA复合体同源模型构建 | 第55-56页 |
2.2.3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第94/95位精氨酸、183位赖氨酸和184位酪氨酸是重要的RNA结合位点 | 第56-60页 |
2.2.4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 | 第60-62页 |
2.2.5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保护核酸RNA不被Rnase降解 | 第62-64页 |
2.3 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形成多聚体与其结合保护RNA能力的关系 | 第64-72页 |
2.3.1 TSWV N四聚体-RNA复合体同源建模 | 第64-66页 |
2.3.2 TSWV N蛋白每一个多聚体状态都能够结合RNA,但形成多聚体不依赖于其结合RNA | 第66-69页 |
2.3.3 TSWV N蛋白自身聚合状态是动态的 | 第69-70页 |
2.3.4 TSWV N蛋白多聚体状态影响其结合RNA以及保护RNA能力 | 第70-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4.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5.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4页 |
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 第83-119页 |
附录A 番茄免疫受体蛋白SW-5B识别番茄班萎病毒移动蛋白NSM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83-112页 |
附录B 缩写词及中文对照 | 第112-114页 |
附录C 本研究所用引物 | 第114-116页 |
附录D 本研究所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116-117页 |
附录E 常用的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 第117-118页 |
附录F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