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干扰管理在生产调度中的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行为运筹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5 现状问题总结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问题整体研究 | 第19-3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柔性作业车间初始调度问题研究 | 第19-25页 |
2.2.1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描述与分类 | 第19-21页 |
2.2.2 调度指标集建立 | 第21-24页 |
2.2.3 调度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2.3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扰动管理框架设计 | 第25-30页 |
2.3.1 柔性作业车间生产调度不确定性分析 | 第25页 |
2.3.2 不确定事件分类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2.3.3 干扰管理及研究框架构建 | 第27-30页 |
2.4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行为分析 | 第30-32页 |
2.4.1 不确定环境下有限理性行为分析 | 第30页 |
2.4.2 车间行为主体价值偏好分析 | 第30-32页 |
2.5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优化策略 | 第32-34页 |
2.5.1 聚集函数优化 | 第32-33页 |
2.5.2 Pareto解集优化 | 第33-34页 |
2.6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研究框架构建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模型研究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驱动机制设计 | 第37-41页 |
3.2.1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流程 | 第37-38页 |
3.2.2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策略 | 第38-40页 |
3.2.3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驱动指标 | 第40-41页 |
3.3 柔性作业车间初始调度模型构建 | 第41-43页 |
3.3.1 初始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 第42-43页 |
3.3.2 初始调度模型约束条件 | 第43页 |
3.4 调度偏差度量函数选取与构建分析 | 第43-48页 |
3.4.1 前景理论价值函数 | 第44-46页 |
3.4.2 价值偏好模糊隶属关系建立 | 第46-48页 |
3.5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模型构建 | 第48-52页 |
3.5.1 调度偏差度量函数建立 | 第49-51页 |
3.5.2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第53-7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模型优化分析 | 第53-56页 |
4.2.1 柔性作业车间多目标动态调度模型求解分析 | 第53-55页 |
4.2.3 柔性作业车间干扰管理优化算法框架 | 第55-56页 |
4.3 基于聚类排序改进的高维多目标进化算法设计 | 第56-69页 |
4.3.1 算法流程与初始化 | 第58页 |
4.3.2 目标空间均匀分割设计 | 第58-61页 |
4.3.3 聚类操作改进 | 第61-63页 |
4.3.4 基于角解排序的环境选择设计 | 第63-66页 |
4.3.5 约束支配自适应选择策略设计 | 第66-69页 |
4.3.6 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算法测试与实例验证 | 第71-91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算法收敛性与多样性测试 | 第71-81页 |
5.2.1 高维多目标优化算法评价指标 | 第71-73页 |
5.2.2 DTLZ测试问题集构造 | 第73-75页 |
5.2.3 WFG测试问题集构造 | 第75-76页 |
5.2.4 实验参数设置 | 第76-77页 |
5.2.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5.3 算法运算效率测试 | 第81-83页 |
5.4 实例验证 | 第83-89页 |
5.4.1 调度实例与干扰问题分析 | 第84-86页 |
5.4.2 调度实例运算过程 | 第86-89页 |
5.4.3 调度实例结果分析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页 |
6.2 创新点 | 第91-92页 |
6.3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