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 第12-14页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2.3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4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3 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第2章 供应商关系管理概述 | 第22-27页 |
2.1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 第22-23页 |
2.1.1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 | 第22页 |
2.1.2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内容 | 第22-23页 |
2.2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意义 | 第23-25页 |
2.3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原则 | 第25-27页 |
第3章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 第27-41页 |
3.1 三星电子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3.1.1 三星电子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1.2 三星(中国)电子发展概况 | 第28页 |
3.2 三星电子供应链革新历程 | 第28-30页 |
3.2.1 自建工业园和物流中心 | 第29页 |
3.2.2 注重设计研发和集团垂直整合 | 第29-30页 |
3.2.3 全面质量管理 | 第30页 |
3.2.4 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 | 第30页 |
3.3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 第30-37页 |
3.3.1 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现况 | 第30-36页 |
3.3.2 供应商分类现况 | 第36页 |
3.3.3 新品开发管理 | 第36-37页 |
3.3.4 供应商激励机制 | 第37页 |
3.4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3.4.1 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37-38页 |
3.4.2 供应商分类不明确 | 第38页 |
3.4.3 供应商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8页 |
3.4.4 供应商关系持续性维护存在障碍 | 第38-41页 |
第4章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改进措施 | 第41-67页 |
4.1 供应商关系管理改进的目标和需求分析 | 第41-45页 |
4.1.1 供应商关系管理改进的目标 | 第41-42页 |
4.1.2 需求预测——以手机LCD显示屏为例 | 第42-45页 |
4.2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体系调整 | 第45-53页 |
4.2.1 评价指标的重新确定 | 第45-46页 |
4.2.2 各评价指标量化 | 第46-50页 |
4.2.3 运用ABC分析法设计评价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4.2.4 评价体系的运用 | 第51页 |
4.2.5 评价体系的运用实例 | 第51-53页 |
4.3 供应商分类管理改进 | 第53-60页 |
4.3.1 明确供应商分类 | 第53-55页 |
4.3.2 各类型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 第55-57页 |
4.3.3 供应商分类实例 | 第57-60页 |
4.4 完善供应商激励机制 | 第60-62页 |
4.4.1 丰富物质激励手段 | 第60页 |
4.4.2 丰富激励内容,结合精神激励 | 第60-62页 |
4.4.3 合理使用负激励 | 第62页 |
4.5 供应商关系持续性维护 | 第62-67页 |
4.5.1 G-ERP系统实现双方对接,预警周期延长 | 第62-64页 |
4.5.2 组织供应商参观工厂和产品线 | 第64页 |
4.5.3 三星电子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历史宣传,加强文化协同 | 第64-65页 |
4.5.4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 | 第65-66页 |
4.5.5 定期进行供应商满意度调查 | 第66-67页 |
第5章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改进的保障和预期效果 | 第67-71页 |
5.1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改进的保障与辅助措施 | 第67-69页 |
5.1.1 供应商管理的组织保障 | 第67-68页 |
5.1.2 建立供应商培养机制 | 第68页 |
5.1.3 及时回款,资金支持 | 第68-69页 |
5.2 三星(中国)电子供应商关系管理改进的预期效果 | 第69-71页 |
5.2.1 产品质量提高,研发周期缩短 | 第69页 |
5.2.2 供应链绩效和企业效益提高 | 第69-70页 |
5.2.3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