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汽车转向系统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2.1 传统机械转向系统 | 第12页 |
1.2.2 液压转向系统 | 第12-13页 |
1.2.3 电液助力转向系统 | 第13页 |
1.3 EPS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商用车参数确定及转向系统方案设计 | 第16-24页 |
2.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结构分析 | 第16-17页 |
2.2 商用车参数确定 | 第17-18页 |
2.3 商用车EPS总体布置 | 第18-19页 |
2.4 关键部件选型 | 第19-22页 |
2.4.1 转向器 | 第19页 |
2.4.2 助力电机 | 第19-21页 |
2.4.3 减速机构 | 第21页 |
2.4.4 扭矩传感器 | 第21-22页 |
2.4.5 车速传感器 | 第22页 |
2.4.6 电流传感器 | 第22页 |
2.4.7 电磁离合器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EPS系统数学及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4-32页 |
3.1 助力转向系统受力分析 | 第24页 |
3.2 EPS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 | 第24-27页 |
3.2.1 EPS系统机械部分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3.2.2 助力电机模型 | 第26-27页 |
3.3 EPS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3.1 MATLAB/Simulink介绍 | 第27-28页 |
3.3.2 机械转向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3.3.3 助力电机模型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4章 整车模型设置和助力特性曲线分析 | 第32-44页 |
4.1 整车模型建立 | 第32-36页 |
4.1.1 TruckSim软件介绍 | 第32-33页 |
4.1.2 整车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33-35页 |
4.1.3 TruckSim仿真环境及工况设置 | 第35-36页 |
4.2 助力特性曲线分析选取 | 第36-38页 |
4.2.1 EPS助力特性要求 | 第36页 |
4.2.2 常见助力特性曲线分析 | 第36-38页 |
4.3 助力特性曲线参数确定 | 第38-43页 |
4.3.1 方向盘转向力矩(手力)的确定 | 第38-39页 |
4.3.2 车速感应系数K_v的确定 | 第39-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助力控制策略选择确定 | 第44-62页 |
5.1 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 | 第44-47页 |
5.1.1 EPS控制目标 | 第44页 |
5.1.2 EPS控制方法 | 第44-45页 |
5.1.3 控制策略确定 | 第45-46页 |
5.1.4 控制模式选择 | 第46-47页 |
5.2 控制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7-59页 |
5.2.1 基本助力控制器 | 第47-55页 |
5.2.2 回正助力控制器 | 第55-56页 |
5.2.3 阻尼助力控制器 | 第56-57页 |
5.2.4 脉宽调节器PWM分析与建模 | 第57-58页 |
5.2.5 助力特性曲线仿真模型 | 第58页 |
5.2.6 EPS系统整体仿真模型 | 第58-59页 |
5.3 模型仿真验证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转向助力特性联合仿真 | 第62-78页 |
6.1 联合仿真的实现 | 第62-65页 |
6.1.1 Truck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的必要性 | 第62页 |
6.1.2 联合仿真原理与输入输出参数确定 | 第62-64页 |
6.1.3 系统仿真参数与控制器参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6.2 联合仿真试验与分析 | 第65-76页 |
6.2.1 转向性能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6.2.2 操纵稳定性试验与评价方法 | 第66-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7章 总结展望 | 第78-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