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7页 |
Abstract | 第17-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3-43页 |
1 双生病毒 | 第23-28页 |
1.1 双生病毒概述 | 第23-25页 |
1.2 双生病毒的发生与危害 | 第25-26页 |
1.3 双生病毒的分类 | 第26-27页 |
1.4 烟草曲茎病毒及其伴随β卫星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 植物病毒与寄主光合作用 | 第28-32页 |
2.1 病毒侵染与叶绿体病变 | 第29页 |
2.2 病毒侵染对叶绿体功能的影响及症状产生 | 第29-30页 |
2.3 叶绿体与病毒的复制 | 第30-31页 |
2.4 叶绿体与病毒的运动 | 第31页 |
2.5 叶绿体参与植物抗病防御 | 第31-32页 |
3 植物防御 | 第32-41页 |
3.1 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防御 | 第34-35页 |
3.2 类受体蛋白激酶与植物防御 | 第35-36页 |
3.3 BR和JA途径与植物防御 | 第36-41页 |
引言 | 第41-43页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41页 |
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3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二章 病毒侵染的本氏烟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43-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1.1 毒源、供试寄主及试剂 | 第43-44页 |
1.2 菌株活化及PCR检测 | 第44页 |
1.3 农杆菌浸润接种 | 第44-45页 |
1.4 CTAB法提取本氏烟总DNA | 第45-46页 |
1.5 测序样品总RNA质量检测 | 第46页 |
1.6 转录组建库测序流程 | 第46-47页 |
1.7 测序数据分析 | 第47-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2.1 病毒症状观察 | 第49-51页 |
2.2 测序样品总RNA质量检测 | 第51-52页 |
2.3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获得及质控分析 | 第52-54页 |
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4-56页 |
2.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56-57页 |
2.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3页 |
第三章 寄主光合作用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3-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1.1 酶和化学试剂 | 第64页 |
1.2 光合相关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4-65页 |
1.3 RT-qPCR检测引物 | 第65-66页 |
1.4 总RNA提取 | 第66-67页 |
1.5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第67页 |
1.6 RT-qPCR | 第67页 |
1.7 定量数据的处理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5页 |
2.1 表达丰度较高且差异倍数较大的DEGs筛选 | 第68-69页 |
2.2 PR基因表达分析 | 第69-70页 |
2.3 LRR-RLK基因表达分析 | 第70-71页 |
2.4 BR和JA途径分析 | 第71-74页 |
2.5 测序数据RT-qPCR验证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病毒侵染对本氏烟光合作用相关途径的影响 | 第77-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5页 |
1.1 试剂、菌种及载体 | 第77-78页 |
1.2 本氏烟叶绿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78-79页 |
1.3 本氏烟光合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79-80页 |
1.4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 第80-81页 |
1.5 候选基因沉默或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81-83页 |
1.6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和质粒提取 | 第83-84页 |
1.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用于电击转化) | 第84页 |
1.8 质粒电击转化农杆菌 | 第84页 |
1.9 农杆菌介导TRV载体或PVX载体在本氏烟中表达 | 第84-85页 |
1.10 目标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效率的检测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4页 |
2.1 病毒侵染后本氏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85-86页 |
2.2 病毒侵染对本氏烟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2.3 本氏烟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第88-89页 |
2.4 候选基因目的片段克隆及沉默或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89-91页 |
2.5 本氏烟植株表型观察 | 第91-94页 |
3 讨论 | 第94-99页 |
第五章 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对病毒侵染的响应 | 第99-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1.2 PR和LRR-RLK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100-101页 |
1.3 目标PR基因TRV载体的构建 | 第101页 |
1.4 农杆菌介导沉默载体侵染本氏烟 | 第101-102页 |
1.5 TbCSV及TbCSB积累量检测体系建立 | 第10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2页 |
2.1 PR基因应答病毒侵染 | 第102-104页 |
2.2 LRR-RLK基因应答病毒侵染 | 第104-106页 |
2.3 PR基因目标片段克隆及TRV载体构建 | 第106-107页 |
2.4 TRV介导本氏烟PR基因沉默后表型观察 | 第107-108页 |
2.5 TbCSV及TbCSB积累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2.6 TRV介导本氏烟PR基因沉默对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本氏烟BR和JA途径对病毒侵染的响应 | 第115-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9页 |
1.1 试剂 | 第115-116页 |
1.2 BR和JA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116页 |
1.3 本氏烟JA的提取及含量检测 | 第116-118页 |
1.4 BR和JA途径相关基因TRV载体或PVX载体的构建 | 第118页 |
1.5 农杆菌介导相关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浸润本氏烟 | 第118-119页 |
1.6 沉默或过表达植株TbCSV及TbCSB积累量检测 | 第119页 |
1.7 外源性MeJA和BL的处理 | 第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3页 |
2.1 BR和JA途径相关基因对病毒侵染的响应 | 第119-123页 |
2.2 病毒侵染对本氏烟JA含量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2.3 候选基因TRV或PVX载体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2.4 候选基因沉默或过表达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125-126页 |
2.5 目标基因沉默或过表达对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2.6 外源性MeJA和BL处理本氏烟对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2.7 BR和JA途径的相互作用 | 第131-133页 |
3 讨论 | 第133-137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37-14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37-138页 |
1.1 病毒侵染影响了本氏烟内源基因的表达 | 第137页 |
1.2 病毒侵染降低了本氏烟的光合作用能力 | 第137页 |
1.3 本氏烟PR和LRR-RLK基因响应了病毒的侵染 | 第137页 |
1.4 本氏烟BR和JA途径响应了病毒的侵染 | 第137-138页 |
1.5 BR和JA途径协同调控病毒的侵染过程 | 第138页 |
2 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3页 |
附录A 本论文所用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163-165页 |
附录B 本论文所用病毒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第165-167页 |
附录C 本论文常用试剂及配制 | 第167-171页 |
附录D 本论文所用常规实验仪器 | 第171-1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 第173-175页 |
一、期刊论文 | 第173页 |
二、会议论文 | 第173-174页 |
三、发明专利 | 第174页 |
四、参研课题情况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