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探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我国职务犯罪初査的一般问题 | 第12-19页 |
(一)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的概念 | 第12页 |
(二)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的特点 | 第12-14页 |
1、职务犯罪初查主体的特殊性 | 第13页 |
2、职务犯罪初查手段有严格限定性 | 第13页 |
3、职务犯罪初查的严格启动机制 | 第13-14页 |
4、职务犯罪初查的特殊阶段性 | 第14页 |
(三) 职务犯罪初查的任务 | 第14-16页 |
1、查明初查材料是否真实 | 第14-15页 |
2、初查对象是否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范围 | 第15页 |
3、初查对象是否具有职务之便 | 第15页 |
4、掌握初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5页 |
5、避免初查对象被非法追究 | 第15-16页 |
(四)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的历史和成因 | 第16-17页 |
(五)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第17-19页 |
二、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运行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2页 |
(一) 初查是职务犯罪侦查的必要环节 | 第19页 |
(二) 初查有利于及时立案和避免错案 | 第19-20页 |
(三) 初査有利于侦查工作 | 第20-21页 |
(四) 初查有利于案件质量 | 第21页 |
(五) 初查有利于社会稳定 | 第21-22页 |
三、我国职务犯罪初査制度的不足 | 第22-28页 |
(一) 职务犯罪初查没有法律授权,形式上无法可依 | 第22-23页 |
(二) 职务犯罪初查实践中陷入两难境地 | 第23-28页 |
1、初查规范粗疏,执行不统一 | 第23页 |
2、初查手段有限,制约初查效能 | 第23-24页 |
3、初查取得的证据效力存在有效性、合法性争议 | 第24-25页 |
4、初查存在随意性及异化为侦查权的危险 | 第25-26页 |
5、初查权监督难,易沦为腐败工具 | 第26-28页 |
四、国外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3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28-29页 |
1、英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 | 第28页 |
2、美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 | 第28-29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29-31页 |
1、法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 | 第29-30页 |
2、意大利职务犯罪初查制度 | 第30页 |
3、日本职务犯罪初查制度 | 第30-31页 |
(三) 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 第31-33页 |
五、完善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建议 | 第33-49页 |
(一) 完善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3-37页 |
1、完善职务犯罪初查制度的司法解释 | 第33-34页 |
2、在刑事诉讼法中设定职务犯罪初查制度 | 第34-36页 |
3、反腐败专门立法将职务犯罪初査法律化的远景设想 | 第36-37页 |
(二) 完善我国职务犯罪初查的司法建议 | 第37-49页 |
1、加强线索的开拓、管理和分析、评估工作 | 第37-39页 |
(1) 积极开源、多渠道、宽领域获得线索 | 第38页 |
(2) 加强对案件线索的管理 | 第38-39页 |
(3) 对线索进行科学分析 | 第39页 |
(4) 有效地评估案件线索 | 第39页 |
2、加强情报信息建设 | 第39-41页 |
(1) 加强信息建设 | 第39-41页 |
(2) 加强情报工作 | 第41页 |
3、适应形势、专业培训,强化初查能力 | 第41-42页 |
4、初查的主办检察官责任制 | 第42-43页 |
5、加强初查规范化建设 | 第43-46页 |
(1) 规范初查时限 | 第43页 |
(2) 规范初查依据 | 第43-44页 |
(3) 规范初查的方式 | 第44页 |
(4) 规范初査手段 | 第44-45页 |
(5) 规范初查谈话 | 第45页 |
(6) 规范初查安全 | 第45-46页 |
6、强化初查监督 | 第46-49页 |
(1) 加强内部监督 | 第46-47页 |
(2) 加强外部监督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