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斑玉蕈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 斑玉蕈形态及分类地位 | 第11页 |
1.2 斑玉蕈栽培史与现状 | 第11页 |
1.3 斑玉蕈营养价值与活性物质 | 第11-12页 |
2.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2-15页 |
2.1 食用菌菌种质量问题 | 第13-14页 |
2.2 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3.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与纯化 | 第15-18页 |
3.1 发酵液的预处理 | 第15-16页 |
3.2 分离纯化的方法 | 第16-18页 |
4. 皂苷的概述 | 第18-21页 |
4.1 皂苷的资源分布 | 第18-19页 |
4.2 皂苷的分类 | 第19页 |
4.3 皂苷的显色反应 | 第19页 |
4.4 皂苷的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 | 第19-21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斑玉蕈液体培养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分析 | 第23-3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1.2 化学试剂 | 第23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1.4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1 液体培养 | 第24页 |
2.2 可见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2.3 电导率、pH测定 | 第25页 |
2.4 菌丝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5 乳糖测定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3.1 不同斑玉蕈菌株的显色与pH关系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3.2 pH和BTB浓度对显色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发酵过程中吸收峰值测定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4 发酵过程中pH测定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3.5 发酵过程中电导率测定结果分析 | 第29页 |
3.6 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测定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3.7 发酵过程中乳糖测定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8 BTB与胞内液和胞外液的显色分析 | 第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斑玉蕈发酵液中显色活性物质的分析 | 第33-4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1.2 化学试剂 | 第33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1.4 培养基制备 | 第33-3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1 液体培养 | 第34页 |
2.2 可见光谱分析 | 第34页 |
2.3 透析 | 第34页 |
2.4 薄层层析 | 第34页 |
2.5 GC-MS分析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1 发酵液的透析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2 薄层层析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 GC-MS分析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斑玉蕈发酵液中皂苷与BTB的显色作用分析 | 第43-4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1.2 化学试剂 | 第43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1.4 培养基配置 | 第4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2.1 液体培养 | 第44页 |
2.2 皂苷标准品与BTB显色 | 第44页 |
2.3 皂苷的提取 | 第44页 |
2.4 总皂苷与BTB的显色 | 第44-45页 |
2.5 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3.1 皂苷标准品与BTB显色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2 斑玉蕈发酵液中皂苷提取结果分析 | 第46页 |
3.3 斑玉蕈发酵液中提取的皂苷与BTB的显色结果 | 第46-47页 |
3.4 斑玉蕈发酵液中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斑玉蕈菌种质量检测试剂盒研制 | 第49-5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9页 |
1.2 化学试剂 | 第49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2.1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成分的分装 | 第49-50页 |
2.2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基的比色卡制作 | 第50页 |
2.3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A615值拟合方程 | 第50页 |
2.4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组装 | 第50-51页 |
2.5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稳定性测试 | 第51页 |
2.6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一致性测试 | 第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3.1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成分的分装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2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基的比色卡 | 第52-53页 |
3.3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A615值拟合方程 | 第53-54页 |
3.4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的组装 | 第54-55页 |
3.5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稳定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页 |
3.6 斑玉蕈菌种检测试剂盒一致性测试 | 第55-56页 |
3.7 斑玉蕈菌种评价试剂盒的应用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