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松论文--马尾松论文

马尾松ECMF生态位功能和AMF鉴定方法及分布影响因子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符号说明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菌根真菌的相关概念及分类研究第11-13页
        1.1.1 菌根的定义第11页
        1.1.2 菌根的分类第11-12页
        1.1.3 外生菌根的概念及分类第12页
        1.1.4 丛枝菌根真菌的概念及分类第12-13页
    1.2 菌根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13-17页
        1.2.1 菌根真菌的功能第13-16页
        1.2.2 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16-17页
    1.3 菌根的应用第17-18页
        1.3.1 优良菌根真菌菌种的选育第17页
        1.3.2 引种造林和农作物种植第17-18页
        1.3.3 菌根真菌对生态修复的作用第18页
    1.4 当前研究的进展与课题研究背景第18-20页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2.1 材料第22-25页
        2.1.1 盆栽实验所用材料第22页
        2.1.2 菌种第22-23页
        2.1.3 培养基第23页
        2.1.4 主要试剂与药品第23-24页
        2.1.5 试剂盒第24页
        2.1.6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31页
        2.2.1 外生菌根生态位功能的初探第25-27页
        2.2.2 丛枝菌根真菌的鉴定第27-30页
        2.2.3 中国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第30-31页
第3章 结果第31-51页
    3.1 外生菌根真菌生态位功能的初探第31-32页
        3.1.2 混合菌株的接种实验第31页
        3.1.3 混合营养的接种实验第31-32页
    3.2 丛枝菌根真菌鉴定第32-36页
        3.2.1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分离第32-33页
        3.2.2 PCR扩增片段第33-34页
        3.2.3 PCR克隆产物结果检测第34页
        3.2.4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4-36页
        3.2.5 ITS引物位点鉴定AM真菌第36页
    3.3 我国丛枝菌根真菌分布情况分析第36-50页
        3.3.1 土壤酸碱性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38-41页
        3.3.2 土地利用方式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41-42页
        3.3.3 宿主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42-46页
        3.3.4 温度带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46-48页
        3.3.5 环境因子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第48-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讨论第51-57页
    4.1 外生菌根生态位功能的初步探索第51-52页
    4.2 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子鉴定与形态鉴定第52-54页
    4.3 丛枝菌根真菌我国的分布调查第54-57页
        4.3.1 土壤酸碱度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关系第54-55页
        4.3.2 土地利用方式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55页
        4.3.3 宿主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55-56页
        4.3.4 温度带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关系第56-57页
第5章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72页
附录第72-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下一篇:斑玉蕈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机理研究及试剂盒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