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5-16页 |
1.3.3 经验研究法 | 第16页 |
1.3.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6-17页 |
2 辅警履职的核心概念 | 第17-25页 |
2.1 辅警的概念与常见形式 | 第17-21页 |
2.1.1 辅警的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2.1.2 辅警的常见形式 | 第19-21页 |
2.2 辅警履职与辅警执法概念争议 | 第21-25页 |
2.2.1 执法概念辨析 | 第21-23页 |
2.2.2 履职概念范畴 | 第23-25页 |
3 当前辅警履职存在的问题 | 第25-44页 |
3.1 辅警履职的内容与程序问题 | 第26-31页 |
3.1.1 辅警履职内容问题 | 第26-28页 |
3.1.2 辅警履职程序问题 | 第28-31页 |
3.2 辅警履职保障问题 | 第31-38页 |
3.2.1 辅警履职的物质保障问题 | 第31-33页 |
3.2.2 辅警履职的法制保障问题 | 第33-38页 |
3.3 辅警履职追责问题 | 第38-44页 |
3.3.1 辅警履职的刑事追责问题 | 第38-41页 |
3.3.2 辅警履职的行政处分问题 | 第41-44页 |
4 辅警履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53页 |
4.1 辅警履职基础理论分歧 | 第44-47页 |
4.1.1 行政辅助理论 | 第44-45页 |
4.1.2 行政委托理论 | 第45-46页 |
4.1.3 治安主体与治安权理论 | 第46-47页 |
4.2 辅警履职监督的缺漏 | 第47-49页 |
4.2.1 辅警履职行为的外部监督问题 | 第47-48页 |
4.2.2 辅警履职行为的内部监督困境 | 第48-49页 |
4.3 法制欠统一与忽视治安参与 | 第49-53页 |
4.3.1 辅警履职制度创新的合法性危机 | 第50-51页 |
4.3.2 辅警职责边界不清的治安学解释 | 第51-53页 |
5 完善辅警履职的建议 | 第53-65页 |
5.1 科学构建辅警履职基础理论,源头治理辅警履职法治化问题 | 第53-57页 |
5.1.1 从属型行政辅助行为的界定 | 第53-55页 |
5.1.2 独立型行政辅助行为的界定 | 第55-56页 |
5.1.3 文职型行政辅助行为的界定 | 第56页 |
5.1.4 辅警履职行为的立法模式 | 第56-57页 |
5.2 完善辅警履职规范体系,促进辅警履职制度化发展 | 第57-61页 |
5.2.1 构建以行政辅助理论为基础的辅警履职责任体系 | 第57-59页 |
5.2.2 促进其他治安参与力量立法,廓清职责边界 | 第59-60页 |
5.2.3 修订现行辅警履职规范,以立法引导辅警改革 | 第60-61页 |
5.3 践行司法能动主义与多主体监督,推动辅警履职的规范化进程 | 第61-65页 |
5.3.1 通过司法能动主义实现辅警履职个案正义 | 第62-63页 |
5.3.2 发展司法克制下的司法能动主义 | 第63页 |
5.3.3 完善辅警履职的多主体监督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1 本文引用主要辅警规范一览 | 第71-72页 |
附录2 本文统计案例详览 | 第72-77页 |
附录3 本文引用的其他案例 | 第77-7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