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超高强硼钢板梯度控温相变强化模式研究及应用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超高强度钢定制化热成形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10-16页
        1.2.1 超高强度钢定制化热成形技术概述第10-11页
        1.2.2 传统定制化热成形板材技术第11-13页
        1.2.3 先进定制化热成形工艺第13-16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6-18页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2 定制化热成形工艺关键技术问题第19-35页
    2.1 定制化热成形工艺理论基础第19-21页
    2.2 定制化热成形工艺调控机制第21-24页
    2.3 定制化热成形工艺组织设计第24-26页
    2.4 定制化热成形梯度控温模具设计方法第26-30页
        2.4.1 梯度控温模具设计原则第26页
        2.4.2 模具加热系统的设计和加工方法第26页
        2.4.3 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加工方法第26-29页
        2.4.4 模具温控系统的设计方法第29-30页
    2.5 定制化热成形工艺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第30-34页
        2.5.1 本构模型第30-31页
        2.5.2 相变动力学模型第31-33页
        2.5.3 传热模型第33-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超高强度钢板梯度控温相变强化数值模拟第35-51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数值模拟工具选择第35-36页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6-40页
        3.3.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第36-37页
        3.3.2 材料属性设置第37-39页
        3.3.3 初始和边界条件设置第39页
        3.3.4 模拟方案第39-40页
    3.4 梯度温度场特征及影响分析第40-49页
        3.4.1 不同温度梯度方案的模具温度场特征分析第40-41页
        3.4.2 模具温度梯度对温度历史和组织的影响第41-47页
        3.4.3 成型初始温度对温度历史和组织的影响第47-48页
        3.4.4 模具保压时间对温度历史和组织的影响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基于梯度控温平板模具的定制化热成形试验平台搭建第51-5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梯度控温平板模具设计第51-54页
        4.2.1 梯度控温平板模具整体设计第51页
        4.2.2 梯度控温平板模具温控系统设计第51-54页
    4.3 定制化热成形试验平台搭建第54-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定制化热成形实验与梯度冷却条件-力学性能映射关系建立第59-73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试验材料第59-60页
    5.3 试验方案第60页
    5.4 试验过程第60-61页
    5.5 组织和性能测试第61-64页
        5.5.1 抗拉强度测试第61-62页
        5.5.2 显微硬度测试第62-63页
        5.5.3 显微组织分析第63-64页
    5.6 定制化热成形实验结果分析第64-69页
    5.7 梯度冷却条件-力学性能映射关系模型第69-72页
    5.8 本章小结第72-73页
6 B柱定制化热成形工艺设计与仿真第73-83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B柱定制化性能分区设计第73-74页
    6.3 B柱定制化热成形模具设计第74-77页
        6.3.1 模具整体设计第74-75页
        6.3.2 模具加热和冷却系统设计第75-77页
    6.4 B柱定制化热成形工艺仿真第77-82页
        6.4.1 初始板料尺寸确定第77-78页
        6.4.2 有限元模型第78-79页
        6.4.3 仿真结果分析第79-82页
    6.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7.1 结论第83页
    7.2 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附录第93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3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目录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制动模式切换协调控制策略
下一篇: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汽车通过噪声贡献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