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案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第14-15页
        1.1.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第14-15页
        1.1.2 选题的目的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1.3.1 社区治理理论第18-19页
        1.3.2 “三社联动”相关研究第19-21页
    1.4 研究的思路和意义第21-22页
        1.4.1 研究的思路第21-22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22页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5.1 研究的方法第22-23页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研究价值第24-31页
    2.1 我国实施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第24-28页
        2.1.1 我国实施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历史概况第24-26页
        2.1.2 我国实施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发展现状第26-27页
        2.1.3 我国实施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发展趋势第27-28页
    2.2 我国在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第28-29页
        2.2.1 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偏弱第28-29页
        2.2.2 社区治理资源匮乏,社区自治和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第29页
        2.2.3 社区治理参与不足,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第29页
    2.3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典型意义第29-31页
        2.3.1 社区治理架构“立体化”第29-30页
        2.3.2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第30页
        2.3.3 社区治理服务“社会化”第30-31页
第三章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案例描述第31-36页
    3.1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背景第31-32页
        3.1.1 武侯区实施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必要性第31页
        3.1.2 实施“三社联动”对推动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重要价值第31页
        3.1.3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第31-32页
    3.2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第32-34页
        3.2.1 搭建平台,拓展社会化参与空间第32-33页
        3.2.2 培育主体,助推社会化参与主体快速发展第33页
        3.2.3 厘清边界,激发社区治理活力第33-34页
    3.3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主要成效第34-36页
        3.3.1 创新治理机制,实现了社区治理满覆盖第34页
        3.3.2 减轻社区负担,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第34-35页
        3.3.3 推行购买服务,满足了群众多元需求第35页
        3.3.4 梳理社区清单,形成了“三社互动”新局面第35-36页
第四章 架构“立体化”社区治理架构因素分析第36-39页
    4.1 社区治理架构“立体化”的重要性第36-37页
        4.1.1 细化了物理单元第36页
        4.1.2 明确了服务对象第36页
        4.1.3 精确了服务内容第36-37页
    4.2 社区治理架构“立体化”产生作用的原因第37页
        4.2.1 有利于准确识别服务对象第37页
        4.2.2 有利于合理制定服务措施第37页
        4.2.3 有利于高效配置服务资源第37页
    4.3 社区治理架构“立体化”的成功经验第37-39页
        4.3.1 构建四级网格治理体系第37页
        4.3.2 建立健全网格运行机制第37-38页
        4.3.3 实行小单元精细化服务第38-39页
第五章 主体“多元化”社区治理主体因素分析第39-43页
    5.1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性第39-40页
        5.1.1 社会组织是社区服务内容的承接主体第39页
        5.1.2 社工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第39页
        5.1.3 社会化主体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第39-40页
    5.2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产生作用的原因第40-41页
        5.2.1 社会协同,资源共享第40页
        5.2.2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第40页
        5.2.3 治管分离,服务高效第40-41页
    5.3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成功经验第41-43页
        5.3.1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第41页
        5.3.2 大力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第41-42页
        5.3.3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第42-43页
第六章 服务“社会化”社区治理服务因素分析第43-46页
    6.1 社区治理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第43页
        6.1.1 集聚社会服务资源第43页
        6.1.2 促进社区减负增效第43页
        6.1.3 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第43页
    6.2 社区治理服务“社会化”产生作用的原因第43-44页
        6.2.1 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日渐增大第43页
        6.2.2 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与社区服务供需失衡第43-44页
        6.2.3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迫切需要第44页
    6.3 社区治理服务“社会化”的成功经验第44-46页
        6.3.1 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第44页
        6.3.2 制定了“1+7”系列改革的配套政策第44-45页
        6.3.3 完善了社区服务社会化监管评估机制第45-46页
第七章 武侯区实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启示第46-49页
    7.1 架构“立体化”是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基础第46页
        7.1.1 需科学划分精细化网格第46页
        7.1.2 需组建网格服务管理队伍第46页
        7.1.3 需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第46页
    7.2 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支撑第46-48页
        7.2.1 需引进培育社会化主体第46-47页
        7.2.2 需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第47页
        7.2.3 需建立健全多元协商治理的机制第47-48页
    7.3 服务“社会化”是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第48-49页
        7.3.1 需明确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标准第48页
        7.3.2 需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第48页
        7.3.3 需建立完善综合性监督评估机制第48-49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9-53页
    8.1 主要结论第49-50页
    8.2 研究展望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青羊区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成都市视力障碍人士就业支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