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9-12页 |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定义、特点及合成方法 | 第9-10页 |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Fe) | 第11-12页 |
1.2 Ag/AgCl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 第12-13页 |
1.2.1 表面等离子体型光催化剂简介 | 第12-13页 |
1.2.2 Ag/AgCl表面等离子体可见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 染料废水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染料的分类与危害 | 第13-14页 |
1.3.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1.4 光芬顿反应 | 第15-17页 |
1.4.1 均相光芬顿反应 | 第15-16页 |
1.4.2 非均相光芬顿反应 | 第16-17页 |
1.5 响应曲面分析法 | 第17-19页 |
1.5.1 响应曲面分析法概述 | 第17页 |
1.5.2 响应曲面分析法分析步骤 | 第17-19页 |
1.5.3 响应曲面分析法的应用 | 第19页 |
1.6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2页 |
1.6.1 论文研究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1.6.2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催化剂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活性测试 | 第22-35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2.1.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3 催化活性测试实验 | 第24页 |
2.1.4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2.1 样品表征结果 | 第25-33页 |
2.2.2 Ag/AgCl/MIL-101(Fe)催化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Ag/AgCl/MIL-101(Fe)非均相光芬顿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条件优化 | 第35-4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5页 |
3.1.2 催化反应实验 | 第35页 |
3.1.3 P-B设计 | 第35-36页 |
3.1.4 BBD设计 | 第36页 |
3.1.5 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7页 |
3.2.1 P-B设计 | 第36-38页 |
3.2.2 BBD设计 | 第38-39页 |
3.2.3 回归方程及方差分析 | 第39-41页 |
3.2.4 响应曲面法分析 | 第41-45页 |
3.2.5 Ag/AgCl/MIL-101(Fe)非均相可见光芬顿催化降解MB稳定性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Ag/AgCl/MIL-101(Fe)非均相光芬顿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机理探讨 | 第48-5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8-49页 |
4.1.2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49页 |
4.1.3 光致发光光谱测试 | 第49页 |
4.1.4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 | 第49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4.2.1 Ag/AgCl/MIL-101(Fe)非均相可见光芬顿体系中的活性物种 | 第50-53页 |
4.2.2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2.3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4-56页 |
4.2.4 Ag/AgCl/MIL-101(Fe)非均相可见光芬顿催化降解机理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